2024年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学时间入学指南及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查询
江东之畔,翠螺峰旁,坐落着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文化浓郁的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顺利通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准立项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校园占地面积320亩,地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政务中心,与马钢总部隔路相望,北通市中心,南接当涂县,西邻采石矶,东望新城区。学校曾荣获全国先进师范院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连续六届文明单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两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先后为社会培养培训基础教育合格师资、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3万余人。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7218人,共有11个专业大类,16个专业类,43个专业,其中省级特色专业11个,校级特色(教改)专业4个。设有教师教育系(基础部)、软件与食品工程系、旅游与外语系、艺术设计系、经济与社会管理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5个教学系部。学校按照“服务地方、集群延伸、一体两翼、错位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按照相关行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融教师教育专业和高职教育专业为一体,做优做精教师教育专业,做强做活高职教育专业,两翼并行发展,实现了从培养面向小学、幼儿园全部课程师资到培养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服务转型,初步形成对应行业链的专业集群发展态势。
通过“培、引、聘”等途径,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优化师资队伍。截止到末,全校共有专兼职教师近400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282人。校内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教师91人,占32.27%;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184名(其中博士5名),占65.25%。安徽省“双师型”教师首次认定102人,其中高级双师型教师30人。现拥有省级专业带头人13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坛新秀7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自升格以来,学校在教研、科研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教师公开发表论文925篇,论著及参编规划教材157部,立项研究的课题近590项,其中部级课题1项,各级省级课题149项。科研、教研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水平的提升,师资队伍的总体素质得到提升。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基本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明显提升。2015届校本部毕业生2172人,就业2125人,就业率97.88%。其中,185人考取专升本,429人进入中小学和幼儿园工作,1435人进入企业工作,16人成功自主创业,另有部分毕业生考取编制、三支一扶和应征入伍。
学校逐步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勤、免、偿”八位一体、互为补充的资助工作体系。,落实各类助学金560.78万元,受益学生超过50%;落实各类奖学金119.87万元,获奖学生1171人;设置勤工俭学岗位三百余个,勤工助学学生1802人次,发放补助金额38.3万元。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积极组织职业技能比赛活动,每年校内组织开展赛事20场左右,学生参与率超过80%。全年共获得各级各类竞赛奖项114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0项,省级一等奖16项、二等奖23项;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在学生自主自治管理的引领作用,组织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了社会的良好赞誉。
学校长期坚持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等多元化服务。近年来,为马鞍山及周边企业提供员工技术培训2200人次,为地方教育系统提供教师职后培训2957人次,为社会提供文化艺术培训服务1470人次。,学校组织各类社会服务性考试9227人次,心理健康中心接待社会人员心理咨询及参观访问2108人次,开办心理讲座57余次。积极推进体育场馆、图书馆电子资源等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在广泛开展校内外综合志愿服务的基础上,以项目的形式长期不懈重点做好“阳光雨露义务支教”、“大爱无言??关注特殊教育、关爱特殊群体”、“绿色环保”三大志愿服务活动,全年开展志愿活动52项,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及社区服务活动的师生超6000人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深化内涵建设、促进转型提升,全面启动“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发轫之年。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明确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这一奋斗目标,坚定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特色兴校”之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办学实力,主动牵头整合地方高等教育资源、筹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作,为培养更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