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难度偏难,语文试卷难度系数偏大
【语文试题点评】
语文
中规中矩,难度适中
中国文化遗产图形的含义,《世说新语》是谁写的,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王安忆的《比邻而居》……昨天上午,它们出现在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走出考场时,考生们表情轻松淡定,多位考生反映,与模拟考试难度相当。有高三语文老师点评,试题全面考查了考生的知识结构、语文素养和能力状况。但整体看,创新较少,沉稳有余。
考生反映
没有意外题,难度跟模拟考试差不多
昨天中午11:30,陆续走出考场的考生神情轻松。在南京金陵中学考场外,南京29中的女生陈吉表示,语文题难度适中,没有意外的题。也有考生表示,难度跟一模二模差不多。
提及作文,考生们反映不一。很多同学写了议论文,宁海中学的范佳宁说,议论文比较容易上手。但也有同学表示,感觉跟生活有点遥远。南京九中的考生小张说,他写的是一篇散文,“智慧蕴含在生活中。只要认真生活的人就能发现智慧。”另一位九中考生小李说,智慧分两种,一种是对生活的智慧,一种是哲理智慧。
多位考生表示,的两篇阅读理解,一篇是王安忆《比邻而居》,一篇是《罗丹的雕刻》,两篇文章不难理解,题目也比较平和。选择题也有个别题目涉及时事,例如有一道是中国文化遗产图形,请考生选择图形表达了什么内涵,还有一题考到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
三中考点的一位考生回忆,语文附加题考到《世说新语》是谁写的,《红楼梦》《边城》也有涉及。
名师点评
能力考查较全面,默写题较冷僻
考点从词语辨析、语病、修辞、衔接连贯到图标理解,能力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到探究。知识点覆盖面广,能力点考查面宽。全面考查了考生的知识结构、语文素养和能力状况。整体看,继承较多,创新较少,沉稳有余。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均属常规考点,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修辞手法判别难度稍大,语料均为古诗句,孤立理解有难度;“比拟”含拟人与拟物,部分学生可能会与“比喻”混淆。
“文言文阅读”语料为宋人张耒的《欧阳伯和墓志铭》,选文延续江苏历年考查的唐宋文传统,回归往年常考的墓志铭,由去年的论述类文本回到写人叙事类文本,降低了阅读难度,符合江苏考试说明“浅易文言文”要求。题型较去年稍有变化,去掉了虚词选择题,换成文意理解选择题(对欧阳修长子品格的分析判别),翻译和简答保持不变。强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的考查。
“古诗鉴赏”为刘禹锡所作《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题目分别涉及诗句理解、写景艺术分析、情感概括,均属常规题型,难度适中。
“默写”比例稍有变化,高中4句,初中3句,课外1句。课内难度不大,而课外较冷僻,出自《论语?泰伯》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估计全省写出者寥寥,这似乎与江苏考试说明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要求不符,这样的试题没有区分度,形同虚设,也易产生不好导向,逼得师生对课外名句要么完全放弃,要么死抠冷僻,走火入魔。
现代文阅读(一)选自王安忆散文《比邻而居》,从命题看,既有对文本局部内容的细究(“孱弱”一词的含义),又有整体构思的考查(本文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的作用),既有文本内容的分析(写一家人的草药味,体现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又有文本意蕴的探究(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设问明确,切入点小,考生容易上手,就文本本身特点设题,既不刻意规避答题套路,又有一定新意,值得称道。
现代文阅读(二)仍为论述类文本,选自《罗丹的雕刻》一文,选文由国外回归国内。题型分别为段内层次的分析、文本内容概括、关键句子内涵的解析,均属常规题型,着重考查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论述类文本谈论的是罗丹的雕刻,有浓郁的美学味和文化气。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