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文科二本大学排名及录取分数线排名榜
2017四川二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
四川二本大学排名 | 学校名称 | 录取批次 | 录取线差 | 省市分数线 | 录取平均分 |
1 |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 本科二批 | 87 | 445(第二批) | 532 |
2 | 西南石油大学 | 本科二批 | 78 | 445(第二批) | 523 |
3 | 成都理工大学 | 本科二批 | 77 | 445(第二批) | 522 |
4 | 川北医学院 | 本科二批 | 77 | 445(第二批) | 522 |
5 | 西华大学 | 本科二批 | 73 | 445(第二批) | 518 |
6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本科二批 | 72 | 445(第二批) | 517 |
7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本科二批 | 70 | 445(第二批) | 515 |
8 | 成都医学院 | 本科二批 | 69 | 445(第二批) | 514 |
9 | 四川师范大学 | 本科二批 | 67 | 445(第二批) | 512 |
10 | 西南科技大学 | 本科二批 | 64 | 445(第二批) | 509 |
11 | 成都学院 | 本科二批 | 62 | 445(第二批) | 507 |
12 | 西南民族大学 | 本科二批 | 60 | 445(第二批) | 505 |
13 | 西华师范大学 | 本科二批 | 58 | 445(第二批) | 503 |
14 | 四川理工学院 | 本科二批 | 56 | 445(第二批) | 501 |
15 | 成都体育学院 | 本科二批 | 53 | 445(第二批) | 498 |
16 | 成都工业学院 | 本科二批 | 51 | 445(第二批) | 496 |
17 |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 本科二批 | 51 | 445(第二批) | 496 |
18 | 成都师范学院 | 本科二批 | 49 | 445(第二批) | 494 |
19 | 绵阳师范学院 | 本科二批 | 46 | 445(第二批) | 491 |
20 | 乐山师范学院 | 本科二批 | 43 | 445(第二批) | 488 |
21 | 攀枝花学院 | 本科二批 | 43 | 445(第二批) | 488 |
22 |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 本科二批 | 43 | 445(第二批) | 488 |
23 | 四川音乐学院 | 本科二批 | 41 | 445(第二批) | 486 |
24 | 四川文理学院 | 本科二批 | 39 | 445(第二批) | 484 |
25 | 内江师范学院 | 本科二批 | 38 | 445(第二批) | 483 |
26 | 宜宾学院 | 本科二批 | 38 | 445(第二批) | 483 |
27 | 四川旅游学院 | 本科二批 | 37 | 445(第二批) | 482 |
28 | 西昌学院 | 本科二批 | 35 | 445(第二批) | 480 |
29 |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 本科二批 | 34 | 445(第二批) | 479 |
30 |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 本科二批 | 33 | 445(第二批) | 478 |
31 | 四川传媒学院 | 本科二批 | 29 | 445(第二批) | 474 |
32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本科二批 | 27 | 445(第二批) | 472 |
33 |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 本科二批 | 27 | 445(第二批) | 472 |
34 | 成都文理学院 | 本科二批 | 25 | 445(第二批) | 470 |
35 | 四川民族学院 | 本科二批 | 23 | 445(第二批) | 468 |
36 | 阿坝师范学院 | 本科二批 | 22 | 445(第二批) | 467 |
37 | 四川工商学院 | 本科二批 | 22 | 445(第二批) | 467 |
38 |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 本科二批 | 22 | 445(第二批) | 467 |
39 |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 本科二批 | 22 | 445(第二批) | 467 |
40 | 成都东软学院 | 本科二批 | 20 | 445(第二批) | 465 |
41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 本科二批 | 18 | 445(第二批) | 463 |
42 |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 本科二批 | 15 | 445(第二批) | 460 |
43 |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 本科二批 | 8 | 445(第二批) | 453 |
西华大学简介
西华大学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国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当时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2年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学校现有校本部、彭州校区、成都市人南校区三个校区。校园面积近3000亩。校本部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毗邻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区,西依望丛帝乡、扬雄故里,岷江水自都江堰而下从校园蜿蜒流过。校园环境大气优雅,植被葱郁,景色宜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环境,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基于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校园网为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数字环境,互联网出口带宽30.5G,教务管理、党政办公、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后勤服务等均实现网络化。图书馆藏书及电子文献总量366万册。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校现有22个学院,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12个工程硕士领域,80个本科专业,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4万人,研究生200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招生,并招收空军国防生、边防军人子女预科和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具有面向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00余名,其中中组部“*”领军人才、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四川省“*”引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专家近百人,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外著名专家近20人担任学校特聘教授。
学校以“求是、明德、卓越”为校训,传承“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优良办学传统,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确立了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强烈的责任意识、扎实的实际能力、奋进的改革精神的优秀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以人才培养为办学的根本任务,激励追求学术卓越,坚持内涵发展,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具有西华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学术精神。
学校高度重视、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基金,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提供专门场地和充足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实施一、二课堂互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近三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锦标赛”、“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内外重大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446项,省级奖647项,在大学生体育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团体冠军22个,个人冠军15人次。,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F奖、首届全国高校“校园好声音”大赛冠军、世界青少年合唱节民族歌曲金奖。啦啦操队获得世界啦啦操锦标赛爵士组第3名、花球组第6名,先后受邀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及201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朱雨玲获得苏州世乒赛女双冠军、东京世乒赛女团冠军、首尔亚运会女团、女双冠军,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赖佳新荣获第28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乒乓球男团冠军;跆拳道高水平运动员获第2届亚洲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团体季军和2项个人冠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实干、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近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学校拥有5个国家级和15个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17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试验区,1个国家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个四川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1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5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行业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重点学科;54个校研究中心(所)。 学校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近五年承担或参与了500余项国家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和一批部省级重点科研课题,以及大量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取得授权发明专利近130项, SCI、EI、CSSCI收录论文1300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各类成果奖30余项。学校以“能源与动力工程、食品与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工程”为特色优势学科,重点发展与建设以“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开展汽车工程、流体机械、农业机械及智能机器人、食品加工、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成果转化,积极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地方政府紧密合作,成果转化及项目合作产生了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
学校重视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同北美、欧洲及亚洲的3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瑞典、捷克、以色列、日本、韩国、泰国的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有效开展了学生交流、学术交流、合作科研及师资培养等活动。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类建设人才20万余名,已经成为国家及四川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基地。学校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办出学科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省属综合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