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高考志愿助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设有研究生院。现任党委书记张光强,校长孙武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在“建设西北”、“开发西北”的时代呼声中,1934年,经国民政府批准,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杨虎城将军选址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杨陵,倡办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以推进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为我国农业及农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代又一代师生秉承“诚,朴,勇,毅”的校训,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在“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优良传统感召下,多名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在校执教和从事科学研究,在各自的领域为我国的农业科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校在解放前已是一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大学,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合并后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全国教育科技体制统筹改革的重要试验,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学校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积极推进科教体制改革,各项事业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

学校现设19个学院(系)、水土保持研究所及体育部,设有64个本科专业,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部省级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台(站)。拥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 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05个硕士点。此外,还有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等4个专业学位以及高校教师和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授权。

学校不仅有治学严谨、成果丰硕、造诣精深的老专家、老教授,还有富于创新精神、逐浪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及思想活跃、充满生机的青年教师。现有教职工4599名中,专任教师1490人,其中教授257人、副教授368人,博士生导师247人、硕士生导师668人。有两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7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8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3人。

学校从1939年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以及成人教育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每年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派出100余人;学校以培养“知识基础宽厚、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的优秀学生”为目标,成立了创新实验学院,并实施本硕博连读计划。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名牌专业11个;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3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60多个。学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每年列支100万元资助学生创新项目,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试点院校之一。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940人,各类研究生7100余人,其中学历研究生594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8150人。建校70多年来,先后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0万余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及农村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建校以来,先后取得科研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4项,培育出我国小麦推广面积第一的“碧玛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自育苹果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的“秦冠”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十五”以来,学校累计取得各类科研成果奖25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7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21件,审定品种210个,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3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800多部。特别是在体细胞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杂交小麦、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研究成果。合校以来,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发展,2007年到位科技经费达2.24亿元,2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现有16家农、林、水专业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

学校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在省内外建立了试验示范站14个、示范基地60个、专家大院23个,科技示范和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日趋凸显,科技成果推广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90多亿元。学校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首批进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创办各类科技企业20家,示范推广农畜良种100多个,开发新产品40多种。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有数百名国外专家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成立了“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英农业可持续发展协作网络”、“中奥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学生资格。2006年创建了每年一届的“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引起国际农业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力争成为国际农业科技界的一个品牌论坛。

学校占地面积44730亩,其中校园占地面积5457亩,校舍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5亿元,图书馆藏书268万册,拥有大量的数字资源和先进的网络检索查询系统。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校园环境优良。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备受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党和*胡锦涛、*、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周永康、乔石、朱?基、李瑞环、曾庆红、黄菊、吴官正、罗干等先后来校视察,李岚清曾七次抵校视察,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建校70余年来,学校始终紧扣“三农”发展的主题,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已从以农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发展为目前以农为特色,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当前,按照学校新的规划目标和战略思路,全校师生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正在为实现建设“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历史性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