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理解答案(点评)
云南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技巧
【例】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解析】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答案】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文言虚词断句歌
“曰”后冒(:),“哉”问叹(?!)
“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
“则”前断句常加逗(,)
“矣”“耳”“焉”后常加句(。)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逗(,)酌情看
“盖”“夫”“若夫”“纵”“向使”
“然则”“是故”“于是”“苟”
经常用于句子首
解释:
1.“曰”后面加冒号是不言而喻的;“哉”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询问或反问语气,句末常用叹号或问号。例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而”作连词经常用于句子中间,起连接作用,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于”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的介词,由它和名词组成介词结构多数放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作补语。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则”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其中,“则”表示承接、假设、转折等关系时,“则”前常有停顿。例如:“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则”表示并列关系时,常用于句中。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语气词“盖、夫、且(若)夫”等常用在句首,它们前面要断句。此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则”“苟”“纵”“是故”“于是”“向使”“是以”“纵使”“然则”等前面也常常要断句。例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夫战,勇气也。”“若夫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然则何时而乐耶?”“苟富贵,勿相忘。”“向使无君,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
5.“矣、耶、乎、焉、耳、而已”等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句。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他人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亡秦之续耳。”“然则何时而乐耶?”“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壮士,能复饮乎?”
提示: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时必须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就不能断句。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是说也,人常疑之。”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面断开。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独以钟名,何哉?”
4.“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作名词,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例如:“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例】(2006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越之于齐楚?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解析】
画线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齿寒的比喻来劝说齐王给粟救赵的。这段话句末语气词较多,“也”、“矣”都是句尾语气词,“夫”、“且”都是发语词,是非常明显的断句标志,要把握准确。此外,多个判断句、假设复句也能为恰当断句帮上大忙。
【答案】
夫赵之于齐楚/?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四、明语法,辨句式
1.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
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其它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
积累:
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