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过年的风俗有哪些,廊坊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高考志愿助手

春节,对于老廊坊人来说,除了丰盛的年夜饭,除了厚厚的红包,还有各种热闹喜庆的传统民俗活动。舞龙、舞狮、高跷会、花灯会……这些形式不同的狂欢活动填满了一代代人的春节记忆。或挤在围观的人群中,时不时踮脚张望,时不时鼓掌叫好;或坐在父亲的肩上观看,虽然小脸冻得通红,但依然兴致勃勃;或拉着小伙伴的手,跟着队伍走街串巷,在五颜六色的演出道具里穿行……只要春节一来到,这些画面就会在你脑海中重新上演。

廊坊地处京津之间,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既具有“京味”的醇厚,又有“津味”的幽默,更有“冀味”的朴实。你记忆中的春节民俗活动是什么样子?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安次葛渔城杠箱会: 百年老会亟待新生

在安次区葛渔城镇,一说起花会,很多人会提到国家级非遗??葛渔城重阁会。特别是在2017年12月29日晚,它首次登上了国家级新年戏曲晚会的舞台。但在这个小镇上,还有一个古老的会种,它曾名噪一时,但由于种种原因,它几经沉浮,如今甚少有人知晓。

“我非常期待葛渔城杠箱会早日发展起来。”西街村村民赵洪强说。他介绍,杠箱会也叫花子会,相传起源于明朝燕王扫北时期。一天,皇上出巡,为防装有贵重物品的箱子被盗抢,便雇佣一些乞讨者一路抬着走。这些人在箱子中间绑上一根粗木杠,一头由一人抬着。其他人陪衬在前后左右,伴随着锣鼓声,两臂摇摆舞动。抬杠人还不时低头弯腰变换着花样。所到之处,总有百姓前来观看。后来,一些村民在冬闲时无聊,为打发时间,期盼过上好日子,就穿上破旧的衣服,脸上涂抹得脏兮兮的,抬上木杠箱,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在大街上舞动,模仿当年皇上出巡时的样子。从此,“杠箱”从一个工作变成了一场花会。皇上得知后,封此花会为天下第一大民间花会。以后,每逢春节演出,在众多民间花会中,葛渔城杠箱会总是较早出场,还得到县令的亲自迎接,该传统影响延续了数十代人。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赵洪强的三叔赵瑞起联合王化召等人,从前人手中接过接力棒,带领表演者们排练、演出。“每到春节前后,演员们就抬着箱子,绕着各村表演。即使这样,它还是断档了,一停就是20多年,乡亲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赵洪强无奈地说。

随后,记者和赵洪强翻开由刘化田主编的《廊坊安次志》,在一份《1995年花会分布一览表》中,看到了这个杠箱会,其成立时间为1987年,负责人为刘长安,演员人数为25人。这个发现令赵洪强很有信心。他补充说,自己正和当地的古典音乐会会长周玉明积极复兴葛渔城杠箱会。为此,他写了几份材料,交到了区委宣传部、区文化馆等部门,他的想法也得到了镇领导和村两委的支持。去年12月,他们二人召集了几位老演员练习了锣鼓点。今年,他们计划,待排练成熟后,就办一场正式的演出。“这几年,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廊坊的很多传统花会都得到了重生,我们有这个心气,让葛渔城镇杠箱会重新焕发生机!”赵洪强认真地说。

永清杨家营“铁树银花”:采用“民俗+旅游”的展示方式

2月1日晚,永清县韩村镇杨家营村举行“铁树银花”特色民俗焰火表演,喜迎新春佳节的到来。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采用了十分时髦的展示形式??网易新闻直播平台直播了演出的过程,吸引了全国各地42万名网友同时收看。据悉,此次直播辐射全国,地点包括北京、郑州等地区。永清是河北省唯一一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县级活动参与单位。

演出现场虽然寒冷,杨家营村村委会主任杨凤田却精神抖擞,感慨万千。多年来,他记不清已是第几次向观众讲解,但每一次铁花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他都会仰望许久。采访中,回忆起“铁树银花”的缘起,老人打开了话匣子:“相传,清朝同治元年,13岁的村民杨布云在本村铁匠铺当学徒,他和同伴们偶然发明了这个表演技艺。从此,这项表演流传开来,被称为‘铁树银花’。后来,因为灾荒等原因,流传百余年的‘铁树银花’被迫中断。2006年,村里成立旅游协会,‘铁树银花’作为旅游观赏项目被重新挖掘出来。”

“铁树银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铁水漫天飞溅的情景。杨凤田介绍,在过去,这项技艺完全靠人力,十分辛苦。如今,杨布云的曾孙、“铁树银花”传承人杨凤山对操作设备做了进一步改进,采用人力加电力的方法。首先,在表演场地安放大型铁架子,每个铁架子两端各有一个铁笼,铁笼中装上预先加热并仍在燃烧的木炭和生铁,几个小伙子推动铁架,使铁笼高速旋转。随着铁笼内温度升高,生铁融化成铁水,瞬间飞溅而出,形成流光溢彩的“铁树银花”。在这场火与铁的“双人舞”中,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心愿。

自从儿时首次目睹了表演后,杨凤田对“铁树银花”的情结一直没变。在众人的努力下,“铁树银花”从一项普通的民俗活动变成了旅游项目,更成为了省级非遗。如今,它的表演时间也从每年的元宵节变成了不定期。谈到未来的发展,他充满信心:“‘铁树银花’不仅是一项民俗表演,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会继续把民俗和旅游结合起来,不断展示当代农村风貌和悠久的民俗文化。”

胜芳元宵灯会: 在灯火阑珊处绽放节日芳华

谈起廊坊地区的新年花会,不得不说胜芳的元宵灯会。元宵节前后,四面八方的人们都会聚集于此地赏灯。在灯火阑珊处,各种花灯点染春节的氛围,给予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霸州市胜芳镇曾是北方地区著名的水乡。明朝中叶,胜芳灯会就已流行,乾隆皇帝观赏后为之赐名、赐牌,从此更是声名远播。至今,胜芳一带依旧流传着做花灯、观花灯的旧俗。

苇篾、铁丝、绸缎……这些简单普通的材料经过艺人的巧手匠心,变成了一个个精致的花灯,它细到一盏金鱼灯的鱼鳞片、荷花灯的花脉络、狮子灯的狮子胡须。时光流转,该技艺在一代代胜芳人手中传承下来。2008年,胜芳花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胜芳镇被正式命名为我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从此,胜芳人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来守护它。

今年35岁的蔡妍妍就是一位赏灯人,胜芳镇是她的故乡,如今,她嫁到外地,每到元宵节前,她都会回娘家,观花灯。平常步行10多分钟的路程,摆上花灯后,她要走上1个多小时。在绚丽的花灯中,她总说闻到了亲情味儿,感受到了故乡情。

“小时候,父亲找来竹子、白纸、浆糊、颜料,坐在土炕上,给我扎花灯。父亲手巧,还写得一手好字。到了元宵节,我们几个小孩举着灯笼去街上玩,那种欢乐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如今,父亲去世6年了,我也嫁到了别的城市,但家乡的灯是我永远的牵挂。”

亲情、喜庆、吉利……春节中常见的词汇都会出现在胜芳的花灯街上。如今,新年习俗去繁就简,让很多人感叹没了年味儿。但来胜芳看花灯的人们,却是循着浓浓的年味儿来的。在灯火阑珊处,节日的芳华正静静绽放……

文安武术联合会演:春节期间“亮”出真功夫

锣鼓喧天,拳拳生风,耍棍棒、弄刀枪、舞狮子,武者们的一招一式尽显功底,令现场观众大开眼界,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叫好声。文安县一直因武术而倍受瞩目,有“全国武术之乡”的美称。年前年后,当地总要开展一场场武术联合汇演,对于古洼人民来说,似乎只有看过这样的武术盛会,春节才算是过完,新的一年才能振作精神、奋发努力。

采访中,维扬武馆馆长、阴阳八盘掌第 6 代传人樊卫东介绍,武术联合汇演已开展多届,原先是由县里的文体局举办,后来由各武术门派联合起来自发组织。整场汇演有100多名武者参加,每次都有上千人观看。“岁头岁尾是积蓄一年的武者们‘亮剑’的时候。汇演由每个武术门派轮流举办,前些年,我以个人身份参加了汇演。成为武馆馆长后,我就带领弟子们参加,今年已经是第4个年头了。”

年前要进行3、4场演出,年后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每天都有安排,这样的武术联合汇演不提供吃喝,场地简单,正如文安武者的风范??自由洒脱,不重形式,只看功夫。“我们的经费有限,条件不好,只为武术相聚,但这么多年都坚持下来了。”樊卫东说。

文安的武术活动历史悠久、套路多、品种全、技艺高、颇负盛名,武术表演的现场异常火爆。正如唐代诗人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的诗句“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除了县城,一些村街也延续着这样的传统。在滩里镇西新桥村村民何万志的记忆里,武术表演就像是正月初一吃饺子一样,已经存在多年。在众多人的记忆中,那霸气的比武声胜似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武术是民俗活动的重头戏。它在广大民间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即使有人不会练武,也懂得如何欣赏它,看得就是真功夫!”他告诉记者。

如今,文安各个门派之间和谐相处,携手传承家乡的武术魂。对于当地人来说,每年的武术联合汇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动静”,对于武者们来说,更是天大的事。文安人尚武,更有武德,那一招一式,仿佛融入到了铮铮铁骨中,更融入了传统文化中。

廊坊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廊坊市人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