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过年的风俗有哪些,濮阳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高考志愿助手

春节在濮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十分盛大的节日。在农村,人们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就已经正式进入春节了,年味儿也愈加明显。

祭灶

在民间,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神在民间的地位很高,被尊为一家之主。灶神画像有的是灶王一人有的是两人,传说是灶王和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农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最下面是聚宝盆。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这一天是传统的小年,在地位上仅次于除夕,这一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灶。白天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糖果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在祭灶前要把旧的灶神相烧掉, 贴上新的画像,意为给灶神换新衣。

祭灶一般在黄昏进行,在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神敬香,并供上芝麻糖、果品、瓜子等供品,焚烧香烛之后,一般由家庭主妇代表全家老小祭拜灶神,并把芝麻糖粘在灶王的嘴上,一边还念念有词“您是一家之主,到了玉帝那里,好话多说,坏话不要说。求你保佑全家平安”之类的话。祭灶完后的供品全家人分着吃了,把灶神的祝福传达给家里的每个人。

扫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在中原又称“扫房” ,这是民间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民间还有一个说法是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办年货

腊月二十五开始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了。春节需要的各种食物,尤其是烟、 

酒、鱼、肉、蔬菜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在民间腊月二十五还有做豆腐的习俗,不过近年来人们都不再自家做豆腐了,一般都是买现成的。豆腐一般都是炸好保存起来,以备以后食用。过节用的鞭炮、蜡烛、春联等东西也都是人们必备的年货。在农村,人们都自己宰鸡杀猪,鸡肉、猪肉、鱼等这些都是过节必不可少的食物。

蒸花糕

一说到春节的传统饮食,人人都会想到饺子,在濮阳地区,花糕也是春节的重要饮食之一。腊月二十六家家都要蒸花糕,这也是过年时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花糕是一项重要的民间艺术,有经验的人可以用白面做出各种造型的东西。春节的花糕一般都是摆供用的,用来祭祀,也是用来食用的。蒸的花糕一般要在元宵节前吃完。现在在农村最流行的花糕造型是各种花、动物等。花有大有小,形状各异。人们还根据每年的生肖做不同的造型。比如兔年就会蒸一些兔子造型的花糕。这些花糕一般会让一家之主食用,预示着他是家里的“头”,主导一家人的生活。也有根据家里人生肖蒸的,比如如果家里有属龙的,就会蒸一盘龙的形状的花糕。当然更多的是蒸馒头,蒸的数量要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但现在馒头人们都是买磨坊的,买的馒头一来可以自己食用,二来也是走亲戚、待客必用的。在二十六这一天,人们有的还煎炸很多春节期间要吃的东西,比如鱼、丸子、豆腐等,用油炸过后的食物可以放很长时间,以备春节期间食用和待客用。

贴春联

贴春联是春节重要的习俗之一。二十八或二十九是贴春联、年画的时间。以前春联、年画都是人们自己动手写,近些年来,对联、年画一般都是从市场上买。春联一般都是红色的,显得喜庆。在门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大多是秦琼、敬德,关羽、张飞等大将。在农村,春联根据门的大小还有区分,大门上的一般用巨幅对子,其他门上一般要小很多。春联内容不外乎迎春纳福,大吉大利之类的,以此开启新一年的好运气。除了贴春联,年画也是很重要的装饰品。在农村,人们在门口或壁墙上喜欢倒贴上斗大的“福”寓意福到家。在大门对面的墙上或树上贴上“出门见喜”,庭院里贴上“满院春光”,粮仓上贴“粮食满屯,年年有余”,车上贴上“日行千里,出入平安”等,这些一般都用红纸写,使里里外外“红光满面”,一派吉祥的氛围,经这样一装饰。春节的氛围更加浓烈。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既然是除旧迎新的日子意义自然十分重大。

大年三十一大早人们会根据情况燃放鞭炮,然后吃早饭。吃完早饭就要开始 一天的忙碌了。全家老小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 

后,一起包饺子。包的量要够除夕和大年初一吃的,因此一般会包到下午两三点 中。在包饺子的过程中,还会在饺子中包硬币,家中吃到硬币的人,在新的一年 

里就会交好运,这也体现了人们对家人的良好祝愿。午饭会做的十分的丰盛,全 家团圆,在吃饭前一般由家庭主妇端一碗丰盛的菜肴对众位神灵及家里已经过世 

的人祈祷,意为“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一般到下午四五点钟,鞭炮声便会此起彼伏地响起,这时饺子会下锅。晚辈人家要先向长辈的人家送碗饺子,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待饺子熟后,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饺子, 

也就是年夜饭。在农村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在吃完年夜饭后,会在院子里撒满芝麻秸,寓意新的一年生活像芝麻一样节节高。然后还会在门前烧一捆稻草,在点燃稻草的同时,还会放第二次鞭炮,稻草燃完后把灰烬围在大门上,民间有传说鬼怕锅灰,用此围住大门,可使鬼无法进入民宅,扰乱人的生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习俗除了家里有老人的人家仍在保留外,一般的家庭已经慢慢舍弃了这一习俗。吃完晚饭后,年轻人会聚在一起开始自己的活动,如聊天、打牌、看电视等。每家都会准备好瓜子及各种糖果,边吃边聊天或看电视。除夕夜人们有熬夜的习俗,又称“守岁”,人们会彻夜不眠一直熬到大年初一,在此过程中全家人聚在一起聊天、 

看电视,尽享天伦之乐。除夕夜家里的所有灯都要亮着, 一直到天明。

到了午夜零点的钟声敲响,鞭炮声又会响起,人们庆贺进入了新的一年。除夕夜还有许多禁忌: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等等。

拜年

到了大年初一,拜年是最主要的活动。在民间,有着“起五更”的传统。那天早晨人们会穿上过节的新衣服,打扮整齐,天不亮就起床走亲访友去拜年。全家人都起床后,会先放炮竹,开启一天的喜气。然后人们首先会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 

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 来年的幸福。吃过饺子后,就要去拜年了。在农村,拜年就是磕头,晚辈先给家 

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 (接受其他晚辈拜年) 

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长辈在接受晚辈拜年时,会准备一些糖果、核桃、烟等东西,对妇女和小孩长辈会分发糖果,而给男性则会分发烟。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但拜年不仅仅在大年初一,其他亲戚之间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从初二到初八都可以走亲戚,亲戚之间也会相互拜年。初一的拜年活动一般会持续到中午八九点,然后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会就在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话家常和进行娱乐活动。大年初一原则上是不准工作的,所有人在这一天都要尽情地享受悠闲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