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新政策设一年过渡期

高考志愿助手

不觉之中,跨境电商新政出台至今已过去45天,而与之相关的博弈,却并未停歇。过去的半个多月,中国进口B2C跨境电商全产业链都在“等风来”。这个风,便是将跨境电商新政设置“一年过渡期”,暂时搁置导致行业熔断的“通关单”。

《第一财经日报》从权威渠道获悉,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等部门关于“一年过渡期”的最终执行意见已敲定,并开始进入下发流程。

但在政策最终以公开文件方式正式落地前,行业的焦虑仍未停止,甚至对于一年后将何去何从,业内亦开始讨论。一位企业主对《第一财经日报》称,最大的目标就是活下去,只是面对这样的政策波动,谁也不敢说能活多久。

“缓冲”政策即将发布

于4月8日开始正式执行的“海淘新政”初衷是回归税收公平、贸易公平,但最终却演绎为与公平无关的执行难题。

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表明,“过渡期”政策即将发布。不过信息的传播方式较为独特,从上周四晚间开始,消息以一种不对称的速度在各种或明或暗的渠道中蔓延开来。在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口上,一些焦虑的行业企业各自通过核心部门的口头提醒、政府人士告知等方式获知了或多或少的提示。

《第一财经日报》此前曾报道,5月5日,经历前期各部委的调研,中央各部委举行了高层级的协调会,最终形成了促进行业发展的统一意见:保留税率调整和正面清单,其他按照试点原有方式,延长一年过渡期,直至形成新的合理监管方式。此后,政策调整进入会签流程,并于近期接近尾声。

其中一位接近决策的人士解释称,整个文件的核心信息,强调一年的过渡期,其间通关单可以暂时搁置,一年之后,还是按照税改整体思路来做。这意味着,在新政执行期间的行业痛点??通关单,或许可以暂时解除警报。

《第一财经日报》曾在《海淘新政第十天:海关下发过渡政策》等多篇报道中描述,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一张通关单上。两批正面清单都显示,网购保税商品“一线”进区时需按货物验核通关单、“二线”出区时免于验核通关单备注。这张通关单意味着未来所有进入保税区的跨境电商都得按一般贸易方式,申请到各类入境许可证,而涉及食品、药品、保健品、配方奶粉类的要求尤其严格。

通关单的苛刻要求,已经导致多家企业在4月8日新政执行以来,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报关进入保税区。随着库存货物陆续销售完毕,很多企业面临熔断的实际尴尬局面。

但一些信号依然让企业感到惶恐。5月15日,质检总局发布《关于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通关单政策的说明》,依然强调按照检验检疫法律法规规定,进口法检货物应凭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单办理海关通关手续,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新政明确了跨境电商商品的货物属性,检验检疫应依法签发通关单。

堵不如疏

在这个历时两个多月的新政发布前后,多家企业经历了坎坷的心路历程。虽然他们对一年缓冲期的消息表示振奋,但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一年之后怎么办”?

一家业内中型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的心路历程颇有代表性。他对本报记者描述,他本人多年从事一般贸易行业和零售渠道安排,通过私人渠道,在年末就获得了政策可能微调的信息。他开始积极部署一般贸易/跨境电商渠道的配比,将部分货品通过货柜转到海外仓,通过直邮方式发回国内。

一开始他是振奋的,收税意味着行业整体定位已经获得国家政策认可,只靠低价、刷单等不正规方式运作的企业可能会被洗牌出局。

“但政策一出来,看到正面清单,我还是懵了,大量货品都得下架。再然后,第二批清单又出来了,通关单要求大量的新货都无法入关,企业面临生死考验。”他称。

资本的嗅觉是敏锐的。眼看周围一批稍晚创业的企业面临融资难,本来谈好的资金开始全面退出,一些企业难以为继,不得不面临倒闭。

而他自己的日子也只是勉强支撑,根据政策的要求,部分产品开始下架,国内保税仓的人员资金投入开始减少,这个过程不得不裁减部门和裁员。

“全行业都在裁员,有的平台干脆单方面中断了供应商的合作,但供应商投入了大量资金在仓储、物流等硬资产上,双方对峙,场面十分尴尬。”他说,“调整产品结构品类都得投入大量资源,政策短期剧烈波动给我们全行业带来了大量经济损失。”

一家首次入驻中国某知名跨境电商平台的海外品牌也颇为感慨。

新政来临猝不及防,该品牌所有2000元以上的产品都得在一天之内下架。如果将这些已经进入保税区仓库的产品退订,将面临高昂的货运成本。他们通盘考虑之后,将原本价值3000元~4000元的商品折价到1800元~1900元清理库存,或者通过抽奖等方式回馈老客户。

面对波动,不同企业对未来产生了完全不同的预期。他们认为,一些对政策波动风险高度敏感的企业,已经开始考虑或被迫退出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而另一些前期现金流积累较多的企业,则继续观望,盘算着先在这场波动中活下去。

更多的企业开始思考,那么一年之后怎么办?

多位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对本报记者发问,他们的核心高端客户是那些原本计划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在中国市场深耕的海外品牌。那么如何向这些客户解释,未来一年这项业务还是否可以持续?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阳光化的进口B2C跨境电商业务只是中国规模庞大的海淘市场的冰山一角。

而如何通过疏导的方式,最终确定进口B2C跨境电商这个新兴业态的本质,同时保证税收公平、贸易公平、消费品质量安全可追溯,需要高度的智慧。

不断升级的中国中产消费者对高品质消费品的实际需求,是PE/VC等资本对整体行业看好的重要原因,也是前述挣扎在生死线上企业依然坚持运营的核心所在。

前述一位依然看好进口B2C跨境电商行业的企业主对《第一财经日报》称,消费者的需求是刚性的,政策的转变只是改变通路的影响。渠道太多了,哪怕保税行邮的模式彻底死了,也不过是转换渠道,变成海外仓直邮发货,或是“人肉”代购。

根据海关相关数据,跨境进口保税总体规模176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海淘规模3000亿元,出境游购物1.5万亿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王皓白通过海关数据估算,包括灰色海淘在内,全行业的B2C进口为1万亿元;考虑到政策转变因素,未来五年将增至12000亿元。

现在,原本不是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一些城市,开始感受到跨境购物的汹涌潮流。北京海关副关长冉辉称,去年4月北京市开始真正运行跨境电商的直邮通关模式,进过一年的摸索,今年增速很快,一季度跨境电商进口额已经是去年的1.5倍左右。

而统一税政后,对于原本不是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北京是利好。虽然相比于直邮模式,宁波、上海等试点城市的保税模式对跨境电商的经营者通过大批量进口,物流成本会低一些。但现在由于税率统一,商家可能会综合考虑成本,比如从哪些城市入关会更接近消费者。

00后中职生获多个跨境电商平台关注

中国高校与跨境电商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

大学生跨境电商双创大赛促进产学深度融合

阿里巴巴启动百城千校计划培育跨境电商人才

跨境电商几个月招不到合适人才 专家呼吁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