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与妻书公开课教案三篇

高考志愿助手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公开课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公开课教案三篇

【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

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

2.通假字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3.一词多义

A动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本课)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

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词

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

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

A名词

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

B代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

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C副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

4.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爱)

B.名词用作状语

汝泣告我(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

C.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使……尽)

D.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

E.形容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5.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 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6.句式解析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难句解析】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全句译为: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把信写完就搁笔了,又很担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了你去死,说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春衫”实际是“青衫”,原句是《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太上”就是“太古”,最远最古的,引申为最高尚的人。全句译为: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乐”意动用法,以……乐。全句译为: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应当也把牺牲我跟你的福利作为乐事,去为天下人谋福利啊!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适”,合适的意思。“筛”名词兼动词,既表动作又表动作使用的工具。“依稀”作“仿佛”、“朦胧”讲。译作:新婚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的某个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筛孔一样,筛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胧地互相掩映。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牺牲”和“百死”同义,这里复用,为的强调死。译作: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标告诉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诉了你却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担忧,我即使牺牲一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担忧倒的的确确不是我能忍心的。

【内容主旨】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开头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纲。烈士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第4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延缓此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次讲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把磁头后人的任务托给妻子。

第三部分(5、6、7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第5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与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以此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6段再一次申述自发一前“未尝以吾所志”告诉妻子的原因,并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从“幸”与“不幸”的角度,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忍舍汝而死”的思想感情。

第7段是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写作特点】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语言也非常好。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不觉冗赘艰深的毛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

【解题指导】

一、见【内容主旨】

二、见【文言基础知识】

三、1.可是遍地血腥阴云,满街狼狗(横行),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那些所谓)“太上之人”,泯灭了喜怒哀乐之情。

2.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笔来形容的。

3.(写信的)方巾短而(我的)衷情长,(还)未(写)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可以想象得到我的万千衷情。

【资料窗】

黄花岗起义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强鸣岐(两广总督)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返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公开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自由地朗读文本;小组内朗读展示并评价;从朗诵中领会“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味书信流露情感。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难点

深入体味书信流露的复杂情感。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学情分析

在阅读中,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的阅读态度和自我的理解、自我的发现。阅读之后的表达亦同样注重引领学生体验、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能力。林觉民的《与妻书》正是文言文单元中一篇情感真挚浓烈,激起了多少后世读者情感波澜的文章。内容上,本文主题关乎爱情,与必修一诗歌单元一脉相承,衔接自然。从文体上看,这是一篇散文,与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今呼应,便于教师检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让学生在情感上有一个比较好的过渡。鉴于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的知识储备,《与妻书》被编排在必修二古代散文单元,实际上它是一篇近代作品,语言文白相杂,较为浅近,字面意思的理解难度不大,再加上文言文的正文下面编者给予了大量的注释,应该让学生好好的利用,进行课前自主阅读,疏通文意。

《与妻书》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是林觉民烈士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抱着必死的信念写给爱妻的绝笔书。全书倾诉了对妻子真挚的爱,更抒发了他对革命的忠诚,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催人泪下,令人感奋。他实践了在牺牲前演讲中所说的话:“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

文章的感情真切深挚,自然地运用了抒情、记叙、说理等表达方式,希望妻子理解自己“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感情,理解自己这份特殊的爱,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这份沉重的大无畏的情感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独自感知和品味。

朗诵作品《与妻书》(节选)。(学生:张欣、杨俊杰)

教师引导、观察

学生角色朗诵,带动同学重温书信内容,并以朗诵感悟,营造学习氛围。

二、

初读感知,疏通文意,体味信中情感。

1.疏通文意,翻译重点词句。(学生预习)

2.理清书信内容。(请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回答)

3.你从信中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思考,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

整体把握书信内容,自主阅读。初步感知情感。

三、

再读感悟,读出真挚而复杂的情感。

1.小组讨论:如何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1)“吾至爱汝”,读毕此信,你感受到觉民的爱了吗?

(2)你认为是什么力量促使觉民“勇于就死”?

2.小组讨论:你从信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觉民?

1.学生再读书信,思考,自由发言,讨论。2.男生齐诵第二段。

教师引导

1.抓住信中关键句体悟情感。从感知情感,到理解情感。从阅读到心理体悟。

2.通过男生朗诵,带动同学再次体悟作者的爱国爱妻挣扎的心理。理解人物形象。

四、

深入研读,读出此中有真意。

1.视频资料:《见字如面》抗日战争中中华民国第11师师长胡琏,于鄂西保卫战中死守石牌要塞,在石牌决战前夕,胡涟给妻子的诀别信。

2.体味两信流露情感,谈谈两信能感人肺腑的相同点。

[小结]两位革命者,都有着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家人的挚爱。以及为国家的独立、民族解放和百姓的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1.观看视频。

2.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找出胡琏信中关“爱国爱妻”的表现,完成两信阅读比较。

1.以活动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深入阅读。

2.对比阅读,进一步带动学生情感,更深刻理解革命者牺牲个人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大爱精神。

五、阅读迁移,思考分享。

1.假设你是意映,收到丈夫的这样一封绝笔书,会有怎样回应或情思;或者有什么想对觉民说,但还没有来得及说的话呢?请你以意映的身份,写一封简短的回信,诉说情衷。

2.读毕此信,掩卷沉思。有人说这是一封“最美的情书”,你同意吗?请你写写你的解读。(文体不限,诗歌也可以)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写出简短的感悟。并作交流。

引导学生完成阅读迁移。

小结。

以写作任务,情境式写作,促进学生生成的阅读感悟。

六、

课堂总结。

文中林觉民并没有以否定对妻子的爱来追求对国家的爱,而是在个人爱情的基础上提升情感达到大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为了国家的独立、自由,可以牺牲个人利益,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精神,应该流传千古,永远值得我们国人学习、发扬。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学习革命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完成德育渗透。

作业布置

1.书信中的语言是 烈士从肺腑中倾泻出来的,情真意切。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请再读书信,感受其作用。

2.这封信语言浅近平易,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并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既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又没有冗赘艰深的毛病。请找出这些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3.再读书信,思考总结在写法上可以借鉴的技巧。

板书设计

《与妻书》

对妻子真挚的爱恋之情

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公开课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

(1)卿卿

(2)竟书

(3)掩映

(4)率性

(5)模拟

(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

(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

(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独善其身;

(6)汝幸而偶我;

(7)当尽吾意为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二)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说明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思考与练习一)

(三)解决上述问题;学生讨论,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原句略。小结: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这一段主要回忆夫妇生活中的数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沉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当时国家腐败,社会的黑暗,灾难深重。作者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具体是哪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死”??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去;第二种情况:“离”??“即可不死”,也可能“离散不相见”,“较死为苦”。)“今日吾与汝幸双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又怎能忍受?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问句式,请找出反问句,说明其作用。(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此段后一层是嘱咐后事,自己“死无遗憾”,希妻子把孩子抚育成人,继承自己遗志。从这些说理与嘱咐中,可见林觉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

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进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个革命

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小结: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四)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一)、林觉民与妻书优秀课件设计教案2篇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公开课教案三篇

(二)、高中语文教师与妻书教学教案四篇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公开课教案三篇

(五)本文语言也非常好。首先是因为这些话都是烈士从肺腑中倾泻出来的,情真意切。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普希金说:“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你的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正因为这封信里都是剖肝沥胆的话语,所以那样地扣人心弦。其次,也由于烈士平素的语言修养高。烈土生前对语言文字是很注意学习、钻研的,有多种译著。这封信语言浅近平易,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泪珠与笔墨齐下”、“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等,都同白话很接近。信中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既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又没有冗赘艰深的毛病。如果不指出来(共有十处),一般人还不觉得有不少典故。

(六)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