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沈阳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

高考志愿助手

2017年沈阳市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沈阳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要点解读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未整理出来,下面是先参考,小编第一时间把正在编辑的2017年发布出来!!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和“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市政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把握发展趋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拼搏进取,攻坚克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50亿元,下降1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06.2亿元,下降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885亿元,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664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98元,增长7.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8%。

(一)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坚持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综合施策、主动作为,经济发展动力逐步转换,政策效力进一步显现。

大力培育发展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立中科院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组建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批并建设,新增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科仪泵阀项目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验收,沈鼓集团研发出国内首台10万立方米空分压缩机组,国内首款锐翔电动轻型飞机批量生产,机床集团i5系列智能机床销量增长1.5倍,沈阳高新区成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865亿元,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产业创新,大力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优势,出台《沈阳市优先培育新兴业态指导意见》,加大专业部门抓产业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新型服务业态蓬勃发展。

充分挖掘增长潜力。注重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全市开复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401个、完成投资3603.2亿元,27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43.2亿元,255个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24.2亿元。积极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向社会公布89个PPP项目,总投资1653亿元,65个重点项目实现对接,华夏幸福公司投资64亿元整体开发建设沈水生态创新科技城,大辛垃圾焚烧发电等5个项目成为国家示范项目,非公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84%。注重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制定促进旅游、会展、养老、文化、住房等消费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注重发挥出口促进作用,积极建设外贸出口通道和平台,成立“走出去”企业合作联盟,实施东北区域通关一体化,全市出口总额70亿美元。经济要素指标平稳增长,全社会用电量增长3.7%,货运总量增长5.9%;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

积极发挥政策效力。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和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三争取”工作成效显著,争取到国家和省重大项目153个、政策46项、专项资金总额439.5亿元,中德装备园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装备制造业对德合作园区。深入开展“双进双解”活动,帮扶企业1765家、重点项目320个。停止收取建设工程的安措费、社保费等,减轻企业负担26.6亿元。出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意见和75条政策措施,与瀚华金控合作设立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债权基金。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市新登记公司2.6万户,增长13.5%,我市成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开展“*”专家沈阳行等活动,吸引了一批创业创新人才

(二)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把提高质量效益放在突出位置,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结构加快调整。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沈阳“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实施制造业智能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千名企业家进行智能制造专题培训,100户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智能改造升级,首批20户示范企业已完成咨询诊断和解决方案编制,机床集团、东软集团改造项目成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沈鼓集团、特变电工等骨干企业高端产品产值占60%以上。实施优势企业倍增计划,制定我市优质产品和促进企业间相互配套支持政策,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淘汰压缩了落后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智能制造、航空装备、生物制药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50个重点培育项目加快推进。东软医疗、诺康生物、芯源微电子等企业产值增长10%以上。以新松为龙头的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业务收入实现55亿元,增长30%。

服务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54.2%。渣打银行、友利银行等20家区域金融总部在沈设立。三生制药、桃李面包等18家企业上市、挂牌,新增贷款突破13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2.8%。出台促进会展业发展实施方案,成功举办中国绿公司年会、制博会暨机器人展览会、东北文博会、智慧产业博览会、法库国际飞行大会等大型会展活动,会展交易额增长7.9%。工业企业分立生产性服务企业170户。积极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沈阳成为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城市,全年接待游客增长11%,旅游总收入增长14.6%。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电信服务、快递业发展迅速,限额以上企业网上零售额增长50%。我市成为国家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市,和平区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区,永安新城电子商务产业园成为国家级示范基地。出台房地产扶持政策,商品房销售1640.5万平方米,增长13.1%,其中外地人购房占45.6%,二手房销售面积增长44.7%,房地产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66.8万亩,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辽中县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法库县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蒲河生态经济带93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94亿元,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32个农业科技园和10个休闲农业园区加快建设,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建成38个休闲采摘园、形成4条精品旅游线路,“三带”建设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三)改革开放扎实推进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导向,下大气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通过积极努力,沈阳成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累计取消、下放行政职权1089项,政府权责清单向社会公布,精简行政职权61.7%。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要件2047个,削减31.5%;将基本建设审批环节由31个减少到17个,压缩45.2%。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机床集团、副食集团成功与社会资本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北方重工与中建材实现战略重组。统筹城乡改革取得新成果,于洪区成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新民市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康平县被列为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深入推进,中兴通讯金融研究院在沈设立,东北首家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全市金融及服务机构达745家,金融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投融资及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设立规模100亿元的振兴发展基金,财政资金杠杆和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加大对境内外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引进内资867亿元,利用外资11亿美元。中德装备园与德国工业4.0联盟全面合作,西门子、诗道芬等德国企业积极参与我市产业发展、制造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德合作迈入新阶段。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我市企业在印度、乌干达、白俄罗斯等国家建立项目基地,北方重工、联立铜业分别在境外拿到6亿美元和8亿美元项目大单,“沈满欧”班列开辟了对外经贸合作新通道,全市新签对外投资协议额、承包工程合同额分别为5.7亿美元和17.57亿美元。成功举办德国企业沈阳行暨中德智能制造创新论坛、“韩国周”等大型经贸活动,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新提升。加强与沈阳经济区各城市联动发展,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共同市场等方面对接合作,成立沈阳经济区旅游企业联盟、文化产业一体化联盟和城市商业银行联盟,“乘车易”在沈阳经济区范围内启用,沈抚同城化取得新进展。

(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

遵循惠民、兴业、善政原则,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基本完成。编制完成沈阳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智慧产业发展规划和智慧沈阳建设实施方案。组建大数据管理局和运营公司,创建东北大数据产业联盟、智慧城市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和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大数据创新展示馆正式揭牌,设立大数据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注重发挥东网超云平台作用,依托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加快宽带城市、光网城市建设,主城区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99.3%,4G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9%,智能WiFi网络热点覆盖按计划推进,大数据采集、加工、利用、共享统一平台启动建设。

智慧城市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启动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11项重点工程。依托96123和“沈阳新社区”等网络服务平台,构建了三级市民智能服务网络。“我的沈阳”智能门户和“行车易”、“停车易”、“乘车易”、“就业通”等上线运行,中街智慧商圈、西塔智慧街和东中街智慧云街投入应用,首家“云医院”启动运营,300所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加速培育智慧产业,阿里、百度、中兴、浪潮、软通动力等互联网龙头企业项目纷纷落地。全市统一协同办公平台和网上并联审批平台正式运行,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五)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更加注重城市功能完善和城乡环境治理,全年完成城建投资300亿元,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畅通工程加快建设。地铁4号线、南北快速干道、五爱立交桥开工建设,地铁9号、10号和2号线北延长线工程进展顺利,二环快速路(二期)、迎宾路高架桥、东陵路高架桥建成通车,沈阳北站北广场、沈阳南站等一批城市重点交通工程、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创建“公交都市”,新建停车场(站)16处,增加新能源公交车500辆,新开调整公交线路38条,公交出行率提高到43%。加快城际交通发展,京沈客专建设积极推进,沈丹高铁、沈康高速三期建成通车,城市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蓝天工程扎实推进。开展9家火电企业和240台套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改造,120台燃煤锅炉实现清洁能源替代,拆除供热锅炉270台。综合整治扬尘污染,城区主干道机械化作业比重、工地围档设置比率大幅提高。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淘汰黄标车3.4万台,新增加气站25座。加强秸秆焚烧治理和管控,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5%。加快污染企业关停和搬迁改造,节能减排各项目标全面完成。

绿化提升行动稳步实施。制定实施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身边有绿、出门见绿”目标,开展城市出口路、重要街路、公园景观提升及小区绿化工程,完成舍利塔碑林公园和万泉、仙女湖等10处公园改造,实施5条出口路景观提升、50块节点绿地绿化、389条街路行道树补植,新增17条绿篱街路、8条特色花街,全市植树造林26.1万亩,城乡绿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环境持续改善。以巩固“创城”成果为主线,扎实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市区共投入1.5亿元,新增环卫设备214台,大力实行“绿色除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投资12亿元完成5个示范乡镇、61个示范村建设,全年新建、改造、维修农村公路688公里。卧龙湖生态保护利用取得重要成果,康平辽河、辽中蒲河两个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老虎冲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工建设、渗沥液处理厂建成运行。完成131.4公里供水、供热管网改造,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全面启动。

(六)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以百姓需求为导向,全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重点民生支出比重达到85%,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了人民群众。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启动“万人创业工程”,设立5000万元大学生及青年创业就业发展基金,开展“双创”系列活动,实名制就业16.5万人,新增创业人员1.3万人。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提高209.7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月均145元,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8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7.4%和12.7%。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推进精准扶贫脱贫,贫困人口减少3.6万人。完成保障性住房1.4万套(户)、棚户区改造4.1万套(户)、农村危房改造659户,改建农村厕所2.6万座。830个旧住宅区环境提升、1071万平方米节能暖房改造、20.74万农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民生实事全部完成。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强区县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在省内率先通过全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国家验收,新增1万个普惠性幼儿园学位,完成230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新建72所农村中小学塑胶操场,我市成为国家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市。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百万市民”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规划建设“抗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陈列馆、皇姑屯事件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辽文化博物馆投入使用,八一公园改造成为国防教育主题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面推进医改工作,提前一年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整合优质医疗资源,组建9个“医联体”,推行多点执业和分级诊疗,国家基层中医药先进市通过检查验收。启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试点,10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77个农村幸福院投入使用。慈善和残疾人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事业和谐健康发展。“足球之都”建设成效明显,建立足球产业孵化基地,改造建设137块足球场,129个校园足球场地向社会开放,法库获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我市成为国家体育产业试点城市,全民健身“十百千万”工程蓬勃开展,“沈阳马拉松”成功举办,营造了注重健康、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浓厚氛围。

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实施和谐社区建设工程,市区两级财政投入2.88亿元,完成282个城乡社区公共用房达标改造等项目,启动建设3个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信访积案攻坚行动,社会矛盾妥善化解。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安全生产、质量监督、食药监管、交通消防、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市通过首个国家级安全城区现场评定,“平安沈阳”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高标准推进双拥模范城创建。经过不懈努力,我市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七)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

开展行政效能提升行动,不断增强政府系统学习力、执行力、创新力,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学习型政府建设不断深入。加强政府各级干部学习和培训,围绕智慧城市、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法治政府建设等重点工作,聘请专家学者专题授课,组织政府干部赴先进地区调研学习。开展市政府智库建设,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

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全部办复,满意率不断提高。出台《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意见》,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和行政执法检查权。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

廉洁政府建设扎实推进。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和“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要求,制定出台《市政府党组关于全面落实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寓审计监督于服务保障发展之中,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健全,廉洁政府建设走向制度化。

效能政府建设取得实效。继续开展“转职能、转作风、优环境”专项行动,坚持“三个导向”、推行“三化”方法,引导干部树立“七种精神”,积极开展“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整治,加强政策执行等重要事项督查督办,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五年来,全市上下积极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励精图治,砥砺前行,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千亿元,年均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527.9亿元,年均增长5.4%。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2.6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对外开放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世界500强企业在沈投资项目112个,五年实际利用外资226.8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进出口总额分别突破5000亿元和600亿美元。

城市功能持续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编制完成新一轮沈阳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施行政中心南迁,城市功能分区更加合理。以承办“十二运”为契机,持续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累计完成城建投资2000亿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配套更加齐全,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

宜居之都建设取得实效,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强化辽河、蒲河、棋盘山、卧龙湖生态保护治理,重点项目全面完成。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每年坚持为城乡居民办一批实事,财政每年民生投资占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1.65倍和1.72倍,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百姓幸福感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成绩显著的五年,是硕果累累的五年。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沈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中省直单位,向关心支持沈阳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去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增速低于全年预期目标。这既有全球经济低迷、国内“三期叠加”的周期性原因;也有我们自身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结构性原因;还有我们积极落实国家减税降费要求的政策性原因;更有我们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注重质量、做实数据的主动性原因。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一是国有企业缺乏活力,民营经济不大不强,经济发展外向度不高。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仍是短板,交通不畅、环境污染等热点难点问题仍然存在。三是政府在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上还有差距,个别部门及工作人员效率低下、办事拖沓,缺乏激情和担当。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创新改革的攻坚期,也是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期。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理念”,认真落实中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按照“四个着力”总体要求,贯彻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总目标、总任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各位代表,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当前,沈阳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看到,我国经济受多种因素影响,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效应正在逐步释放。我们更要看到,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的重要战略、沈阳成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特别是城市多年来发展积累奠定的雄厚基础、我们拥有一支善谋实干、甘于奉献的干部队伍,还有全市人民期盼和追求发展凝聚起来的强大合力,都是我们推进振兴发展的特殊优势和有利条件。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坚定信心,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全面创新改革为动力,以提升质量效益为重点,以保障改善民生为主线,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一)坚持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进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以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新动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为先导,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全链条、贯通式协同创新体系,重点推进沈阳材料与制造国家实验室、沈阳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东北科技研发创新中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构建市场驱动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区域性科技大市场,打通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通道。积极开展产业金融创新,支持天使基金、风投基金投资科技企业,鼓励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发展,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努力增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和支撑产业升级的能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落实盛京人才计划,建立高端人才库,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尽其才、大显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育“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基因”力量。

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重点,努力营造发展良好环境。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重新梳理政府职能,科学设置政府机构。组建行政审批局,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效能。创新绩效考评体系,加大创新创造、绿色发展、文明城市等指标权重,实行智慧化、差异化考核。制定公布涉企收费清单,落实国家正税清费政策,帮助企业降低非生产经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搬迁和要素流动创造良好条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活力迸发。

以市场化为方向,探索实践国企改革新模式。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开展履行出资人权利试点,放开竞争性国企领导人员管理权和企业投资权、融资权、资产处置权,整合政府各类资产资源,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水平。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促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重点推进盛京银行、沈鼓集团A股上市。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开展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积极解决厂办大集体和“壳”企业等历史遗留问题。

(二)坚持转型发展,建设制造强市

制造业是沈阳的立市之本、发展之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创新制造基地。

构建新型工业体系。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战略任务和重点领域,打造智能制造装备和航空装备等新增长极,加快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汽车、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现代建筑产业及专用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创新制造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公共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区。

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中德装备园建设,加强与德国工业4.0高效对接,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按照“精准扶持、分类施策”原则,推进80户企业智能化升级。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强化装备制造业上下游配套合作,鼓励骨干企业加快向产品成套化发展、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服务化转型。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推进铁西宝马研发中心、大东北盛技术改造、浑南米拉汽车研发与检测中心、华龙新能源汽车和辽中金杯卡车扩产等项目建设,提升整车配套能力,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淘汰化解落后过剩产能,让更多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聚。开展质量提升、品牌培育、标准化建设行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做大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建设沈阳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瓶颈,进一步拓展应用市场。以机床集团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抢抓国家发展干支线飞机和开展重大专项机遇,统筹浑南、沈北、法库航空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推进整机装配、结构件制造和通用飞机研发与制造,促进航空产业加速发展。以利源轨道交通、铁路信号等企业为龙头,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业。完善现代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标准化体系,提升现代建筑产业发展水平。推动智能软硬件、传感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智慧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

沈阳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解读

沈阳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民生内容

沈阳市两会开幕时间人事调整安排,沈阳市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