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体会
摘要:《永远在路上》是一部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反腐之作。该片揭露一些腐败分子犯罪始末及其给党和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剖析了贪官的心态蜕变过程。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一)
央视一套刚刚播出的八集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成为这些天群众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永远在路上》通过详实的资料和专业的解读,全面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上率下、驰而不息正风反腐的实绩,可谓正当其时。这部专题片,系统梳理经验、坦诚面对问题、理性描绘蓝图,开诚布公与全党全国共话管党治党建设党,在恰当的时机、以适宜的方式,拉近了党和人民的情感距离,增强了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传播效果,提高了影响力。
《永远在路上》重申反腐败斗争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打“虎”拍“蝇”、消除腐败存量以治标为治本赢得了时间;在当前,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已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更要着力遏制腐败增量、标本兼治,贯彻落实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上,把管党治党延伸到基层、延伸到每一个党员干部,不仅要用纪律的尺子约束党员干部行为,还要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党员行为,通过重塑党内政治生态引导党员干部,真正实现全面、从严。
专题片披露的事实,给人
有贪必抓,有腐必惩。十八大刚刚开过,首“虎”应声落马,吹响了反腐斗争的冲锋号:只要违法乱纪,无论是谁,照抓不误,绝不容情。之后,反“四风”、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巡视,“老虎”被连续揪出,职级之高、频率之繁、范围之广,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大至数亿元巨贪小至违规吃喝,职级无论高低,人员无论多少,违纪必究,违法必办。绝大多数地方和部门,在高压态势之下,不正之风和不良作风敛迹息声,作风建设局面迅速改观。
正风反腐永远在路上,绝不是一阵风。经验表明,正风反腐最忌“雨过地皮湿”。运动式反腐,当时力度再大,即便是一场雷暴,贪腐分子躲过去后又会依然故我,甚至变本加厉。《永远在路上》清晰地传达了这样的信号,正风肃纪没有时间表,不存在弹性;把纪律挺在前面,越往后要求只能更严。据报道,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已近四年,共查处相关问题13.9万起,处理18.7万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9.1万人。有人说,力度已经够大,是不是可以松一松了?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要想长期执政,打铁还需自身硬,铁腕反腐、激浊扬清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唯有管党治党不放松、正风肃纪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手软,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挑战,才能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保持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真正赢得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带领中华名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二)
历朝历代,开国之初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减税负,清官吏的口号,因为新的王朝总是在反抗压迫,为穷苦大众谋福祉的基础上建立的。新中国亦然,建国初期,如刘青山、张子善之流以身试法被处以极刑,开创了新中国反腐倡廉的先河,起到了极大地震慑作用。在毛*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精神的号召下,使新中国的官员涌现出许多焦裕禄、杨善洲式的好干部,人人以清正廉洁为荣,以贪污腐化为耻。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我们积极与西方发达国家展开贸易往来,在国力日渐充实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错误的人生观与腐朽思想也趁虚而入,崇尚和追求物质享受的奢靡之风逐渐蔓延,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个别群体理想信念滑坡,道德沦丧,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导致了腐败的滋生。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执掌权力者没有足够的自律,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中国共产党是有着88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大党,掌握着国家权力和执政资源,由于权力导致的腐败造成贫富悬殊过大,社会矛盾加剧,使得中央对腐败问题开始痛下决心进行整治,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八项规定,对违纪违法的查办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打铁需得自身硬,要想彻底根治腐败,首先要从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重塑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一个国家要强盛,思想教育是基础,行为规范是根本,公平公正是原则,制度约束是关键。作为基层的共产党员,我们要怀揣美好的期望,从自我做起,时刻警示自己远离红线,以那些被绳之以法的贪官为戒,加强自我约束,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尽到一己之责。*提出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十分英明和高瞻远瞩的,一代又一代共产党领导人接续努力,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将不再是梦想!它会离我们越来越近,直至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