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八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新八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1】
有幸读到华夏八德教育促进会写给国人的一份信《学立通道,八德兴邦》,似久病逢良方,难抑内心之激动,随浅谈八德教育之于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此番萌动之念,权当笔者对我华夏文化主流价值核心体系的一丝虔敬吧。
古人倡导孝、悌、中、信、礼、义、廉、耻为育人的根本,这是一种道德规范的建设,更是道德背后的文化体系的建设。长久以来,其作为华夏文明的主流价值观,发挥着巨大作用。此八德,以求做人为根本,至众人和谐相处为方向,推动着人类高品质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促进家庭和谐,乃至国家和谐。《论语?学而》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正说明君子之本在于孝亲和悌友,从而道生,成为安身立命之根本。
人,是社会的主体,比之国家来说,就是细胞,家庭则是细胞组织,其健康与否关系着整个机体是否能健康运行。所以,育人便是重中之重,古往今来,人们所重视的是对人的要求。从“修身、养性、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规则来看,平天下者首要功课便是修身,其次养性,再到格物致知。修身养性是对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塑造,从道德到行为进行审视,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自我批评。从自我认知到格物致知,明确真与假、善与恶、对与错、美与丑、是与非,人与人之间自然地保留积极、健康、合理的一面,相处和谐而齐家。形成良好氛围,这恰是八德文化所期望的正能量!
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推陈出新,后来提倡的“新八德”:孝亲、尊师、友学、救失、守法、立志、长善、落实《弟子规》。此八项严格的说,有别于旧八德,侧重的核心价值有明显不同。在此不再探讨这个问题,无论新旧,都是积极的,为传播人类良好品质而存在。
新时期,道德缺失成为各界人士强烈呼吁关注的焦点议题。道德缺失表现在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折射着人类精神文明的退化和枯萎。人们在浮躁、谎言、欺骗、迷惘、斗争等的牢笼里挣扎着,悲伤而苦闷。从真善美到假丑恶,从追求人格到拜金,从礼义廉耻到名利角逐......其实,这些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缺失,更上升成为一种文化背景的畸变和恶化。若不治愈,无疑将病入膏肓。这是很庞杂的话题,同时也是很细微的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人类产生的剧烈冲击,无疑对理智提出了挑战。欲望膨胀、自私自利、尔虞我诈等成为社会的一部分矛盾,侵蚀着大众的文化良知。当这些矛盾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被人们接受,那么势必将颠覆人类本身应该具有的积极属性,负能量充斥着人们的灵魂和思维,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从这个角度出发,当下,人们缺失的恰恰是文化信仰,和一种积极的教育导向以及高度自觉地文化尊严。从做人的基本准则到道德品质的极大升华,再到文化信仰的高度觉醒,是必须予以重视的课题。德至高者,以善妙操行!从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从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失之则危。“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这是一个具有民族危机意识的人才能具有的呐喊。彰显的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对文化建设的担当!
现实中,国人在呼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涌现出数量庞大的一批又一批灵魂的侏儒。这是文化的悲催,亦是一个民族的悲催。倘若这种悲催蔓延下去,形成一种环境,那么一个民族的末日即将来临!为正其风,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亟需弘扬和传承,所以提倡“八德”教育成为这个时代必由的选择。
八德教育,正是时代转型时期的一股正能量,对人性的偏歧进行矫正,对道德缺失进行弥补,对思想的瑕疵进行洗涤,逐渐的形成一个和谐,简单,快乐的气候,将低俗,丑恶,黑暗从每一个细胞中剔除,还原人性本真!这是一个健康的导向,也是一个民族长久的未来。
“新八德”中的“孝亲、宗师”,界定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所该具备的原则,对长者的敬畏即是对罪恶的防范,也是尊重别人的基本道德。“友学,救失”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情操,彼此友善和睦,互帮互助,透射着人权道德的基本维系和保障。“守法、立志”这是基于道德规范的准则,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人是不会不守法的,一个具有高超境界的人不会没有志向。“长善、落实《弟子规》”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以良好的文化内涵、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引导自我,激励他人。
新时期,党的领导人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的根本国情,提出了很鲜明的主体思想。从“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谐社会”,“中国梦’等,从政治的角度提倡正能量,呼吁人类文明的健康走向和高度纯洁性价值导向。从这个良好背景下,社会各阶层应该大力度落实德育为首的主流意识。以“八德”和“新八德”为主体价值核心,经营好“人”这个基本单位,促进社会健康和谐。遵循社会进步的同时,注重文化背景的积极性,保持冷静、客观、纯粹,健全具有文化良知的文明国度,这是每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经历过太多沧海浮沉和无数战争洗礼的民族,注定就有着无数丰厚的文化积淀。在文明衍进的数千年里,历代所遵循的主流价值体系便以“儒释道”三教为主体。这些丰富的智慧正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而“八德”自然成为其代言者,人们有所敬畏的时候,一切消极和极度功利的弊病将得以抑制,社会的不良之风将旋即止步,带着心灵的虔诚,在人类文化的沃土中蕴发出健康的胚芽,在广袤的意识流迸发出强劲的正能量。这,正是当今所需。
八德教育该根植人心,根植头脑和灵魂,渗入血液,让正能量激发的更彻底、更高雅、更有光华。弘扬“八德”,以正民德,以正世风,以正自然。愿一切具有文化良知的同仁共同携手,传承“八德”文化,弘扬正统价值核心体系,推进健康文化环境和高贵主体,促成人与社会融洽、和谐,人与自然长久与共!
新八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2】
八德教育的实践,无处不是行为的塑造,鼓掌都是一个节奏,每天一个道德总结,每天检查道德行为,这种模块式教育,整齐划一的培养,形成学生的功利心理,必然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弱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是中国式教育应该破解的难题。在美国留学的高中生,高考成绩及格率仅有7%,中国人智商不低,但是至今没有在科技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学生缺乏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是世人对中国教育的共识。
教育是教育者用文化的基因对人生命的编程,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今日教育的弊端,是社会的物欲横流的功利导向,对教育的侵袭,商业性占据对学生心灵的塑造、生命价值的提升:课堂上保留内容,课下办班收费,重视升学率,作为教师考核的政绩指标。功利原则引导家长与学生的利益追求,忽视自身的全面发展:培养学习各种技能,升学找个好工作,做人教育理性缺位,做人教育的时间、空间被挤压。包括教育体制难以改变,都是文化信仰的缺失的必然结果。而“八德”恰缺少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没有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
八德教育内容的欠严谨,比如:长善、救失,出自《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长善救失,即救其失,则擅长矣。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其延伸意虽不严谨,也可以说是“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可见此为“八德”之内涵是针对教师还是学生?更不用说内容的牵强。
守法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有德者必会守法,德者高尚品格,守法者不越底线,两者毕竟是不同概念,不能以法为德。
落实《弟子规》作为德育内容之一,明显不妥,从弟子规内容,大都可以囊括八德内涵。岂不是重复?
至于那种目标性导向,更是政治化目标与德育内容是两个层面,政治说教,从方法和目标,绝不是德育本身的现实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要求。
内涵肤浅主观武断,把八德誉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八德就是自然规律,牵强附会,无限高考志愿助手。规律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内在本质,明示人们遵照规律办事。德育揭示了人的成长规律,但是八德内容和规律有的并非如此,是缺乏严谨所致。尤其是把八德说成是先秦文化之前就的存在,言过其实,有哗众取宠作秀之嫌。
八德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同报告人所说,就是要抛砖引玉,用更多人的智慧,共同建设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完美大厦,是八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