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精华篇

高考志愿助手

2017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一

连日来,英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烈士的先进事迹经本报和其他媒体报道后,在海军部队引起强烈反响。官兵通过学习讨论、座谈交流、撰写体会等多种方式,学习张超烈士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

在张超生前所在的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外场机务楼、机关办公楼等醒目位置悬挂着“向英雄学习”横幅,电子屏滚动播放张超先进事迹和视频录像。“向英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学习”誓师动员大会上,张超的战友艾群说:“我们一定会继承张超遗志,勤奋工作,刻苦训练,为航母舰载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感受烈士品质,激发奋进力量。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结合核潜艇精神大讨论活动,组织官兵收听收看张超先进事迹。南海舰队某基地利用网络、报纸、微信平台等媒体资源,开展“学英雄事迹、当精武标兵”体会交流。东海舰队某水警区开展“和张超比一比、自身差距在哪里”“英雄事迹怎么看、建功岗位怎么干”等群众性讨论,激发官兵岗位建功的强大动力。

学习烈士精神,练就过硬本领。在张超曾经工作过的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多架战机连续进行长途奔袭对海实弹射击演练。曾与张超并肩执行战备巡逻任务的飞行员李光耀说:“向张超学习,必须把每次起飞当成战斗,绝不让祖国海空受到任何威胁。”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72艇发出倡议,号召官兵像张超那样练兵备战,在强军兴军道路上奋勇前行。

英雄牺牲,精神永存。从白山黑水到南海岛礁,从万里海疆到远海大洋,从海军机关到基层舰连,海军广大官兵决心像张超烈士那样,牢记强军目标,强化使命担当,奋力开拓进取,为建设强大海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7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二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在中国体育史上,“铁榔头”郎平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可以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在近30年的时间里,由始至终被无数的拥趸者崇拜;经历过四夺世界冠军的辉煌,享受过全民敬仰的荣誉;30年来始终走在排球运动的最前线也最透彻地体会到体育如何承受一个国家荣誉之重,担当着全民期待之累。

1981年11月16日傍晚,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连乌鸦也停止聒噪,整个国家似乎停滞下来。

全国人民守在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前,此时,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决赛进行中,中国队对东道主日本队。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世界冠军,中国女排3:2艰难获胜。

整个中国沸腾了,人群聚拢在天安门广场,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比赛颁奖典礼未毕,国家体委、全国体育总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单位的贺电就已达球队。《人民日报》12月5日报道说,当时中国女排收到的贺信、贺电和各种纪念品达3万件,仅郎平一人就收到3000多件。山西太原机械学院全体师生甚至送来了一块近两米长的横匾,写着“振兴中华”四个贴金大字。

次日,国内几乎所有报纸头版头条都在渲染女排夺冠。《人民日报》头版:《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评论员写到“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女排赢,中国赢;女排强,中国强。

“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帜。女排的气势,振兴了一个时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女排的灵魂人物,郎平曾在自传《激情岁月》中这样写道。

“拼啦,不拼没机会了!”

这是郎平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袁伟民教练破格让这位仅有2年多队龄的北京女孩推到主攻手位置上,并期盼她能“一鸣惊人”。他没有押错赌注,出色的高位拦网和落地开花的扣杀技术,留着童花刘海的郎平让世界惊异。

据统计,7场比赛,中国队共扣球1116次,其中郎平一人扣球407次,得到79分,扣球命中率接近50%,“铁榔头”的别号就此流传。

此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之初,那是一个在精神上需要救助、营养的年代,也是迫切寻求新的精神支柱的年代。毫无疑问,郎平成了方向坐标,成了精神食粮。

随即,“学习女排精神”狂潮席卷了中国大地。《人民日报》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某工厂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迹之后,每天早来晚走,精心操作,班产量天天超额完成计划”,“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之后,自觉加义务班,日日超产”等事例举不胜举;女排姑娘们的形象还登上了邮票、日历、纪念币、纪念章。

在出征1984年洛杉矶前,一位佩戴着“南京大学”校徽的姑娘找到郎平,把奶奶送的红纱手帕托在郎平面前,当年的《解放日报》刊登了此事:“一块手帕充分表现出十亿人民对女排的关心和支持。”

当振兴整个民族重担压在身上之时,郎平步履维艰,精神的弦紧绷到极点。

郎平不会忘记,中国女排在小组赛中1比3惨败于美国女排,“我心里焦灼,无法控制,我的情绪一乱,其他队员的技术都不能稳定地发挥。”自责和精神负担堵在郎平心口,她无心进食,端着盘子坐到角落里发呆,后来干脆跑到外面的草坪,放声痛哭。

最后,郎平咬紧牙关率领中国女排勇夺洛杉矶奥运会冠军,女排神话攀至巅峰。4000多名北大学子冲出校门,有人甚至点燃自己的被子,做成火把,绕未名湖游行,并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国”的口号。

很快,国庆35周年游行,郎平被安排站在花车里,作为国家英雄接受山呼海啸般欢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短短5年内,中国女排迎来了“五连冠”,中国社会对于她们的崇拜一次甚于一次。

时代巨手将郎平推向神坛。而后,她却凭一己之力走出神话。

“我不能够再躺在冠军的奖状、奖杯上吃一辈子老本,我不能天天坐在荣誉上,一旦从女排的队伍中退下来,我什么都不是,我得重新学习本领,我得重新开始生活。”郎平在自传里写道。

随后,郎平与白帆结婚,远走美国。

她参加了美国排球夏令营,教孩子们打排球赚学费,为意大利俱乐部老板打球赚生活费。“有一阵,软骨碎了,小碎片就在关节里跑,又卡在了骨缝里,膝盖肿得厉害,腿根本弯不了,比赛前,先让医生把积液抽出来,打完比赛再抽,多痛苦、多麻烦,我也得坚持,你拿人家的钱,你又需要钱,干不了也得干,我真是卖命地在打。”郎平在自传里回忆到。

在欧美国家,郎平体会到全新的感受,生平第一次为钱打球,这里的体育是一种产业,运动员和老板的关系,就是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

十年后,一条消息在国内激起千层浪??郎平即将回国,执教女排国家队,“放弃合同,放弃家庭,放弃女儿,放弃朋友,为了拿冠军”。举国欢腾,人们盼望着“铁榔头”能让成绩下滑至世界第八的中国女排“起死回生”。

大家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个指挥若定,面无表情的主教练是钢铸铁打的。谁又知道从回国的那天起,郎平便是孤军奋战,她身后的那个家,像经历地震摇晃后的房子垮塌了,她与白帆已终止婚约。

背负十几亿人民目光的郎平深知女排输赢对于国人意味着什么,郎平内心时时刻刻在焦灼着,“软软地倚着栏杆,我突然感到一阵很无助的孤独,好像从山顶滚落到深深的峡谷,耸立四周的是悬崖、是峭壁,没有人知道我,没有人来拉我,我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地往上爬……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在哪里?”

没有妥协,没有选择,郎平当时的想法是,中国女排培养了我,当有需要的时候,我只有无条件地去做。

“郎平的工作时间基本上是全天24小时。”郎平好友杨玛俐回忆道。“有一次,张蓉芳跟她一起去参加比赛,两人聊比赛的事聊到夜里12点才躺下睡觉,到了1点,张蓉芳发现郎平忽然坐起来,一边嘟囔着‘我要看录像’,一边打开比赛录像又开始研究。”

凭着8年海外丰富执教经验,短短一年半时间,郎平将中国女排带上了1996年奥运会亚军的领奖台上。

此时的郎平已是心力交瘁。主诊医生打开她的膝关节之后吓了一跳,她膝关节的磨损程度,已像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女儿白浪小的时候,见到妈妈就会像头小鹿似地扑过来,郎平却害怕膝盖吃不住力,不敢抱她……

郎平第二次离开了中国女排。

雅典奥运会后,郎平应美国排协之邀出任美国女排主教练。出乎意料,郎平又一次成为民族英雄。

当时的网络举行的民意投票显示,大多数人支持她去美国执教,而且普遍认为美国选择一名中国人担任大球的教练,是对中国女排实力至高无上的认可。《新华社》为此发表了《喜见大国心态》,文章指出,一个大国应当有开放、慷慨和包容的心态。

在大西洋的另一边,美国人民称呼郎平为珍妮,此时的她,不是一个神话,而是一名女人。

“她们打排球纯粹为了快乐,不爽随时退出。没有像中国队‘为国争光’那回事。当时的我是如何都接受不了。”与中美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艰难磨合后,郎平带领的美国队进步迅速,2007年世界杯,美国队即获得了季军,第一时间就拿到了北京奥运的入场券,提前完成美国排协的要求。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郎平归来。她带领美国二队与几支中国地方球队进行热身赛,虽然比赛级别不高,却被球迷热烈追捧。

在杭州,球市火爆,体育馆必须加班售票;在南京,球迷太过热情,迫使郎平取消了游览日程,“球迷的热情让我想起了80年代刚夺冠的时候。”

紧接着面临要对战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姑娘,郎平内心坦坦荡荡,比赛已超越了国家荣辱,“输赢算不了什么,世界大赛毕竟不是世界大战。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精神。”此战被媒体称为“和平之战”。

1981年,中国太想在世界上以金牌证明自己,而27年后,另一名神坛上的人物刘翔,即便退赛,依然得到国人的理解,“体育已在很大程度上回归到原本的快乐与健康意义。”郎平说。

2009年,时隔11年后,郎平再次回国指教。这一次她执掌的不再是皇冠上的明珠??国家队,而是眼下暂时还默默无闻的广东恒大俱乐部女排。以前,她把全身心奉献给国家;如今,她更加注重自己的人生,回归体育与人性。

“女儿硬要我陪她去美甲。”涂着猩红色星星斑点的漂亮指甲的郎平,此时帅气时尚,表情柔和。

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二一位八旬磨刀老人,将自己磨刀赚来的五角、一元零钱,一点一点攒下来,然后捐出去,至今超过了4万元。他说,自己身体好,还干得动,不需要照顾,所以要去帮更需要帮助的人。老人的名字叫做吴锦泉,是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

这位心怀大爱的老人,昨天走进央视演播厅,当选为“感动中国度人物”。站在领奖台上,年过八旬的吴老言辞质朴,他笑着告诉所有人,自己身子骨很好,一点都不累,而且,他还要“活到老,磨刀到老”。

2017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三

2月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江西农村最美乡村教师代表支月英当选“度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平凡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们让我们由衷感动,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温暖心肺。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就为我们挖掘了一批榜样人物。这些榜样人物虽然平凡普通,但却提供了生命可以企及的高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引。他们身上的勇敢、善良、担当、坚强,让13亿人民看到了人性中最美丽的光辉。

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就深刻诠释了执着和奉献。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就曾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两代人。

“支姐姐”到“支妈妈”,变的是称呼,但不变的却是执着和奉献。她关爱孩子,资助贫困生,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更是展现了筑梦路上炎黄儿女的精气神。也不仅仅是支月英,不仅仅是评选出来的《感动中国度人物》,无数炎黄儿女为了心中的梦想,也正在日以继日善行义举,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融入工作、生活、学习中。

《感动中国度人物》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都浸润着满满的真善美,都散发着暖暖的正能量。就以此次入选《感动中国度人物》的十位榜样人物来说,其大都来自基层、出自平凡,却做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不平凡事情。他们的事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他们的精神可敬佩、可亲近、可学习,可谓13亿多人民群众学习的“精神富矿”。

凡人善举,小善大爱。将镜头笔端对准平民百姓,挖掘平凡人群中的不平凡故事,筑梦中国将更有动力。近几年来,江西就通过“江西好人”、“最美家庭”等评选,发掘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在这些来自于身边的典型引导下,民众自觉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道德,好人效应如同“滚雪球”般在我们的身边轮番滚动,推动了另一批好人群体的出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最美乡村教师代表支月英的感人事迹,让我们在寒冷冬日里更有暖意。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如盏盏明灯,点亮千家万户。这些榜样人物也激励着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把榜样力量化作精神动力,付诸工作实践,作出自身努力,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大学生党员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观后心得体会

2024年最新教师党员学习十大感动中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