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最新学习心得体会感想(五篇)
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每一位获得共和国勋章的人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授予于敏、申纪兰(女)、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女)“共和国勋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学习心得感想,方便大家学习。
2019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学习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家们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彪炳史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民族英雄。
作为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位列新中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谱,他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姓名却一度少有人知,直到晚年,“中国氢弹之父”才广为人知。“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深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于敏曾经用《后出师表》中的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报国之心。虽然都是核弹,但是相比原子弹,氢弹研究技术难度更大。从掌握原子弹到掌握氢弹,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英国用了4年,苏联用了不到4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8个月。不仅如此,中国研制的氢弹结构也是独一无二,被业界称为“于敏氢弹构型”。与很多“两弹一星”元勋不同,于敏从未出国留学,所以他自称“国产土专家”。他的这一特殊经历,加上卓越的才华,让中国氢弹的研制路径完全撇开了外国。
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进行氢弹空投试验,彼时的国际环境下,这枚氢弹对我国战略安全起到的保底作用、基石作用,用任何语言来形容都不过分。对于这朵蘑菇云,在试验现场的于敏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它对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意味着什么。看着蘑菇云,于敏只说了一句“回去可以睡觉了,睡得踏实”。功成身退,这是历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秉承的信念,淡泊明志在于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于敏对中国氢弹研制居功至伟,但却从不认为自己是“中国氢弹之父”,他给出的理由谦逊到让人难以反驳,“核武器研制是大科学系统,需要多方面的力量,我只是起到一定的作用……氢弹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一句话,把所有荣誉都归于国家与集体。
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给一位老者亲自让座。如此高的礼遇,他受之无愧。他是黄旭华,我国国防科研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毫不夸张地说,在特殊的年代,隐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就是秘密战线中的英雄。他们不仅默默无闻,甚至还要对至亲保守秘密,去哪里、做什么、什么时候走、什么时间回……一走数年,亲朋好友失去他们的消息都成常态。也许,经年之后,伴随着一件件国之大器的亮相,他们才又突然回到家中。
上世纪50年代末,在“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号召下,从上海交大毕业的黄旭华被挑选参加核潜艇设计。核潜艇长什么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十余个顶级难题,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有了“轮廓”。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由于工作高度保密,黄旭华在亲友圈中消失了整整30年,连父兄去世,他都没能返乡奔丧。有一次,黄旭华突然从外地回到自己的小家,“爸爸,你到家里出差了”,听到女儿的这句话,他当即泪流满面。1987年,曾经有家杂志刊登了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报道的正是黄旭华的故事。已至耄耋之年,黄旭华至今还没退休,仍旧坚持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半天,“我已经93岁了,还能做多久,就算多久!”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这是给另一位“两弹一星”元勋的颁奖词??孙家栋,这个名字,和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等诸多第一紧密关联。他几乎见证、参加和领导了中国航空航天的所有大事件,也是为数不多健在且依然奋战在工作岗位上的大师。
科技进步永远没有终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不仅有为新中国科技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物,还有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大家”。袁隆平,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一株野生雄性败育稻开始,引领着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不断发展,创造了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收获了响彻世界的“东方魔稻”。屠呦呦,坚持40年、经过191次实验失败,最终创新性地使用了低温萃取方法提取出青蒿素,给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无数疟疾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2019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学习心得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还有两位老兵的身影。枪林弹雨的年代,他们从战火中走来,为新中国舍生忘死、前仆后继,成为千千万万英雄老兵的代表!
1945年入伍的李延年,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多次荣立战功。抗美援朝战争中,1951年,在美军发动的“秋季攻势”中,时任连指导员的李延年,和连长刘凤臣一道,带领战士在反击346高地的战斗中,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协调4个连队作战,击溃了美军10多次反扑,毙伤美军636人。此役成为志愿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李延年被志愿军记特等功一次,授“一级英雄”称号。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时任广西军区边防一师政治部副主任的李延年与战士们同吃苦、同战斗,凡是有他在的地方,战士们都说“心里踏实”。在这场战争中,李延年同样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离休后的李延年依然为和社会各界讲传统、讲经验、做公益,诠释着何为真正的老兵。
张富清,原本想做一个默默无名的老兵,却因为2018年湖北来凤组织退役军人登记,发现了他“压箱底”的战功证书奖章,意外成为“网红”。张富清是西北野战军一名老兵,他当年所在的718团是著名的359旅一部。张富清在战争中多次当敢死队员,舍身炸碉堡。永丰血战,718团1营一天换了3个营长,6连一夜换了8个连长。张富清任突击队长,炸毁了敌人多座碉堡。战斗中,他突然感到“头被砸了一下,却不疼。抽空一摸,发现满头是血,原来是头皮被子弹划开了”。此战,张富清立一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王震给他戴奖章,彭德怀见到他时也说:你在永丰立了大功,我把你认准了,你是个好同志!张富清战斗一生,奉献一生,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两次获“战斗英雄”称号,却深藏功名。“他们(牺牲的战友)才是英雄,他们才是功臣!我有啥好显摆的!”这位老兵流泪的样子,深深刻在每一个人心中。
仔细梳理这份名单会发现,在众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两位“80后”的身影特别突出。出生于1987年的申亮亮去世时只有29岁。2016年5月,申亮亮赴马里执行第四批维和任务,在执行任务中遭遇恐怖袭击。他果断指挥战友向目标射击,在汽车炸弹瞬间将战友推离,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其他人员的平安。1986年出生的张超,年轻的生命同样定格在了29岁。牺牲前他是一名飞行中队长,2016年4月,在执行任务时突遇空中险情,张超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被迫跳伞,不幸壮烈牺牲。战争年代,无数人用热血保家卫国;和平现代,同样的热血,诠释着不同的共和国英雄称谓。
2019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学习体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可谓处于“攻坚”的关键时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脱贫攻坚路上,“努力向前跑”的过程中,他们是亲历者,更是带头者。
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林场,王有德一待就是几十年,“让沙丘绿起来,让职工富起来”成为了他毕生的追求。几十年间,他带领林场职工,在浩瀚的沙漠边缘筑起一道绿色屏障,将毛乌素沙漠向东推了20多公里。林场职工年均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现在的最低6万元、最高20多万元,家家住上了楼房、户户开上了小车。这位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带领职工大力推进防沙治沙,有效阻止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呈现出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探索形成“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的防沙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奋斗目标,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2014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他决定退而不休,在企业家的帮助下,成立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继续防沙治沙事业。
高德荣官至副厅级,与别人走出大山就鲜少回头不同,他走出大山都是为了把更好的发展机会再带回寨子。有人说他是独龙江边的“钉子官”,在真正了解他的人眼中,高德荣永远是那个为独龙江乡打通公路、修建隧道而不断奔波的“老县长”,他打心底里爱家乡,离不开寨子。他是穷孩子出身,太了解独龙江乡的苦与困,修路、带着乡亲们致富就烙在他的心里。任职云南省怒江州人大会副主任期间,高德荣把办公室搬回独龙江乡。基于对故乡的熟悉,他科学制定发展战略,突出培育“水电、矿业、旅游、边贸”为主的特色产业群,为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退休后,他继续驻扎在独龙江河谷,跑工地、进农家,为实现独龙族整族脱贫而不辞辛劳,为的就是到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独龙江乡不拖后腿。
作为8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仅有的两名女性之一,申纪兰今年已是90岁高龄。“*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前的西沟是山连山、沟套沟,山是石头山,沟是乱石沟,没土光石头,谁干谁发愁。现在西沟生态环境好了,红色乡村休闲旅游也发展起来了,山东、东北等地的人都到我们这边来旅游了。”申纪兰所在的山西省平顺县是太行山区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带领当地百姓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
42人70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要么为新中国成立立下功劳,比如张富清、李延年;要么为新中国强大打下基础,比如于敏、孙家栋;而袁隆平、屠呦呦等人,更是为人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还有众多为我国*和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友人代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他们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他们的故事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9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学习感想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是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的自白。于敏,这个名字过去数十年里曾经一直是一个秘密,如今已成为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1926年出生于天津的于敏,自谓青少年时代在一种“亡国奴的屈辱”中度过。内向、好静思的他,喜欢科学,而且对科学有一种特殊的寄托。1949年他以北京大学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考取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所器重,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集中攻关原子弹,并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翌年1月,钱三强请于敏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氢弹虽然以原子弹为基础,但其理论基础和材料结构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于敏喜欢做基础研究,自认为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不过,他没有犹豫,“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后来说。
于敏带领30多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氢弹预研小组,从基本物理学原理出发,凭借一张桌子、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台简易的104型电子管计算机,以自强不息的信念,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解决了大量基础研究问题,而且探索出设计氢弹的途径,为氢弹原理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氢弹研制进入冲刺阶段。1965年1月,于敏和邓稼先、周光召等科学家一起,向氢弹原理的突破发起总攻。1965年9月底,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上海,利用华东计算所J501计算机对氢弹原理作进一步探索。他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当他将整理出来的方案向大家报告时,群情激奋,高呼“老于请客!”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试验,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一致。试验成功的那天晚上,于敏“睡得很踏实”。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西方科学家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对西方来说,是神话般的不可思议……”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婉拒了:“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氢弹技术突破后,于敏曾想过离开,回到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认为,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于是,他把后半生献给了我国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以及其他核武器研制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于敏曾经直言,“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这位喜欢古诗词的科学家,向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仰慕文天祥威武不屈和“留取丹心照汗青”,教会孙子的第一首古诗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正如他心目中的这些英雄,于敏在事业上鞠躬尽瘁,在科学上唯实不唯上。与于敏共事三十余年的邓稼先曾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毕生信奉“宁静以致远”的于敏,如此解释他心中的那片宁静:“所谓宁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
于敏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今年1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于”的于敏去世。老于走了,但这种情怀和精神永远地留了下来。
2019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学习有感
近日,*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号召向老英雄张富清同志学习。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老英雄张富清是何许人。张富清,男,汉族,1924年12月出生,陕西洋县人,1948年3月在陕西瓦子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转业到来凤县,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建设银行工作,1985年1月离休。张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95岁老英雄张富清老人在解放战争中战功赫赫,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想老英雄永远不会出示自己尘封63年的军功证明。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位党龄71年的老英雄、老党员,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淡泊名利”,践行着自己“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的初心。在张富清老英雄眼里,在战场上,共产党员应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生命,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在祖国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应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
新中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也一再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党的“绝对忠诚”。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也许我们没有机会像老英雄张富清那样上战场英勇杀敌,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那对党“绝对忠诚”的精神,学习他那“淡泊名利”的开阔心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