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人有感
读《中国人》有感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写在《中国人》封页告诉我们,即便书中将会揭露多少关于中国的缺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林语堂先生却依然那么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学习语文的岁月中,林语堂这个名字便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语文老师总是会多多少少提及他的名字。选择阅读《中国人》是因为想知道这样一位能用英文来写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国家。毕竟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来写一个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读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相对于英文原着永远是驴唇不对马嘴一样,巨大的文化差异再加上不同的语言,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样一位似乎能克服这种难度的作家,的确令我对他的作品吊足了胃口。
书中不乏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与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就像今天我们上海举办百年盛会??世博会,虽然我们很多的方面可能达不到世界一流标准,但我们敢于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更直接和客观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接纳中国。
在写《妇女生活》的章节中,林语堂先生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读起来感触良多。(m.gkzzy.com)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对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我当然是嗤之以鼻的。很多男士,以尊重女性为名,实则借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联想今天的中国,也许大家都在谈论和维护的东西,往往就是一种极度的不平等、不公正,这才需要大家去关注和维护。要是与西方女性相比,也许在事业上,中国的女性要略逊一筹,但因为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女性更有机会成为妻子和母亲。我认为独立的女强人与贤妻良母并不处于对立的状态,相反,这恰恰是理想女性的代表。所以,女人在进取的同时,不需要苛刻的要求自己来符合他人的眼光,要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特性,要有敢于冲破一些世俗观点的勇气和胆量。要平等,首先还是态度问题。林语堂先生也分析,即便是在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还是有许多妇女掌权的,哪怕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教条束缚下,还是有许多的才女活跃在历史中。而作为90后的现代女性,我认为更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更平衡的心态突破世俗的不平,忘却幽怨与消沉,用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背景”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了中国人在长期的老庄思想熏陶下,形成了“超脱老猾”的性格。中国人是生来的现实主义者,那种圆滑的本性已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渐渐失去斗志。而奇怪的是,这种软弱无为的性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经历世事、超凡脱俗的表现,是人生态度的最高理想与追求。“麻木不仁与实利主义的态度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精明看法之上的,这是只有老年人和古老的民族才会有的态度。”正是这种麻木不仁,消极态度的影响,大家总是在逃避。分析下去,人们似乎没什么必要去逃避,也许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逃避,只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响应改革的人便越来越少。更何况中国人历来是一个易于满足的群体,只要能填饱肚子,便就已经很是满足了。封建制度与思想已经消亡殆尽,可封建思想带给中国人的劣根性却依旧存在,并无改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人们对受伤者频频采取冷漠的态度,见义勇为虽然仍被称颂,但对于“精明”的人来说,见死不救私会成为一种聪明的举动,人民总是在逃避责任,害怕引火烧身。大多数人总把这种行为归咎于道德的缺失,却忽略了封建思想蚕食下人性的泯灭。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实利心态与消极避世的态度,致使中国人极度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群体意识,冷漠、固执。从前如此,如今亦如此。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做出了深度的解读。当然,作者生活的年代较如今的确有着很大的差异。那是个沉睡中的中国,一个病态下的中国,但是,那也是个值得庆幸的中国,因为她拥有一批清醒的儿女,即使大多是人都沉睡这,但有这样一批人,就想林语堂先生,他们敢于站出来,把自己放在镜子面前细细的端详,敢于说出实话与真相。如今的中国仍需要这样一批人,更需要一个包容的社会,一个不会简单的把敢于讲话的人冠以“五毛”和“愤青”的社会。我想,如果有一天中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的复兴,也就真的不远了。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写在《中国人》封页告诉我们,即便书中将会揭露多少关于中国的缺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林语堂先生却依然那么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学习语文的岁月中,林语堂这个名字便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语文老师总是会多多少少提及他的名字。选择阅读《中国人》是因为想知道这样一位能用英文来写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国家。毕竟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来写一个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读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相对于英文原着永远是驴唇不对马嘴一样,巨大的文化差异再加上不同的语言,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样一位似乎能克服这种难度的作家,的确令我对他的作品吊足了胃口。
书中不乏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与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就像今天我们上海举办百年盛会??世博会,虽然我们很多的方面可能达不到世界一流标准,但我们敢于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更直接和客观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接纳中国。
在写《妇女生活》的章节中,林语堂先生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读起来感触良多。(m.gkzzy.com)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对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我当然是嗤之以鼻的。很多男士,以尊重女性为名,实则借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联想今天的中国,也许大家都在谈论和维护的东西,往往就是一种极度的不平等、不公正,这才需要大家去关注和维护。要是与西方女性相比,也许在事业上,中国的女性要略逊一筹,但因为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女性更有机会成为妻子和母亲。我认为独立的女强人与贤妻良母并不处于对立的状态,相反,这恰恰是理想女性的代表。所以,女人在进取的同时,不需要苛刻的要求自己来符合他人的眼光,要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特性,要有敢于冲破一些世俗观点的勇气和胆量。要平等,首先还是态度问题。林语堂先生也分析,即便是在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还是有许多妇女掌权的,哪怕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教条束缚下,还是有许多的才女活跃在历史中。而作为90后的现代女性,我认为更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更平衡的心态突破世俗的不平,忘却幽怨与消沉,用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背景”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了中国人在长期的老庄思想熏陶下,形成了“超脱老猾”的性格。中国人是生来的现实主义者,那种圆滑的本性已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渐渐失去斗志。而奇怪的是,这种软弱无为的性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经历世事、超凡脱俗的表现,是人生态度的最高理想与追求。“麻木不仁与实利主义的态度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精明看法之上的,这是只有老年人和古老的民族才会有的态度。”正是这种麻木不仁,消极态度的影响,大家总是在逃避。分析下去,人们似乎没什么必要去逃避,也许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逃避,只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响应改革的人便越来越少。更何况中国人历来是一个易于满足的群体,只要能填饱肚子,便就已经很是满足了。封建制度与思想已经消亡殆尽,可封建思想带给中国人的劣根性却依旧存在,并无改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人们对受伤者频频采取冷漠的态度,见义勇为虽然仍被称颂,但对于“精明”的人来说,见死不救私会成为一种聪明的举动,人民总是在逃避责任,害怕引火烧身。大多数人总把这种行为归咎于道德的缺失,却忽略了封建思想蚕食下人性的泯灭。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实利心态与消极避世的态度,致使中国人极度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群体意识,冷漠、固执。从前如此,如今亦如此。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做出了深度的解读。当然,作者生活的年代较如今的确有着很大的差异。那是个沉睡中的中国,一个病态下的中国,但是,那也是个值得庆幸的中国,因为她拥有一批清醒的儿女,即使大多是人都沉睡这,但有这样一批人,就想林语堂先生,他们敢于站出来,把自己放在镜子面前细细的端详,敢于说出实话与真相。如今的中国仍需要这样一批人,更需要一个包容的社会,一个不会简单的把敢于讲话的人冠以“五毛”和“愤青”的社会。我想,如果有一天中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的复兴,也就真的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