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颂——我身边的好规矩观后感

高考志愿助手

“廉洁颂??我身边的好规矩”为主题,挖掘首都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廉洁元素,从北京地区具有传承性和历史渊源的文物、历史建筑、古村落、杰出人物、传统行业、老字号中,寻找家规家训、村规民约、校训行规;以北京历史文化地图游走和寻访为线索,以讲述人、当事人、传承人的视角,通过视频、访谈、演示等形式,引领观众实地走访和探寻历史故事,讲述规矩背后的故事,展现蕴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廉洁公正、诚信自律的好品质好作风,倡导讲规矩、守规矩的社会风尚。

“廉洁颂??我身边的好规矩”观后感第一篇

记得20xx年春节前夕,中央新闻每天都会播一段关于家风家规的纪录片,当时我就问爸爸:“咱家有家规么?”爸爸说每个家都有自己的规矩,但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家庭用文字表现出来,也许挂在房间,也许是家传祖训的古籍;也有的家庭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进行表现,大人们以身作则,为后辈树立好的榜样,用榜样的作用影响着一代一代人,家风家规就是这样一辈辈传下来,成为每个家庭的不一样的财富。

在爸爸和沟通中,我知道了自己的家规,那就是“孝老爱亲,勤俭持家,诚实清白的做人”。虽然家里没有用文字或其他的用眼睛可以直观看到的家规大字,但是爸爸妈妈却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我,也许20多岁的我说一辈子太长,但我想它真的会跟随我一辈子,家规是融入到骨血里面的,无法泯灭的。

那是我在上小学时,爷爷癌症住院治疗,妈妈二话不说,在医院照顾爷爷,年岁小的我,那时还总问妈妈,为什么你总不在家,我都想你了。妈妈却没说什么,且没有一句抱怨的话,在医院照顾着,陪着,直到爷爷出院。妈妈把工作辞了,专心照顾生病的爷爷,而我却因为没有人管我,学习一落千丈,期末考试只考了及格分60分,原以为会有一顿胖凑,换来的却是妈妈微笑的鼓励,那时只为妈妈不会打我而高兴,现在想一想,这也促成了我以后虽不为学霸,但是却再也没有落后过。妈妈对爷爷的尊敬,对老人的爱护,让我也深受触动,现在80多的奶奶,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生活习惯是什么,生日在哪天,我都记得非常清楚,这是我做为小辈应尽的责任,孝敬老人是我学到的第一个家规。

有时我总和妈妈开玩笑,我说:“妈,咱家的东西能借一条街的人,谁家缺啥工具都来咱家借。”妈妈说:“这都是我和你爸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只有大家信任你了,才会放心的和你来往,沟通。”家里房子装修,钱不够周转,爸爸和装修队打好欠条,注明哪天来取钱。我对爸爸说:“咱们买个大电视呗,现在屋里装修好了,这台电视老了,颜色都不对了,换个新的多好”。爸爸说:“一切都等咱们的装修款结完,外面没有欠账咱们再买新的,不能欠人家一分钱。”“买个新电视怎么了,好多家装修完都不给钱,且托着呢,咱们也先不给,就说没钱。”“没钱,还装修!咱们都已经承诺人家,就必须给人家,说出去的话,就要办的到,这才对得起一撇一捺那个顶天立地的人。”也许就是爸爸的这种诚实和执着,加上妈妈的和善,从不和人吵架的良好素养,让我们家在邻里中赢得了好的口碑,大家愿意相信我们,此刻,我忽然觉得我的爸爸妈妈都好伟大。

守住自我,守住那条看不见的做人准则;守住人格,守住举手投足之间那份诚实的品质与做人的清白。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简单的两句话,却包含了说不尽做人准则和底线。我的家规也许没有高大上的毛笔题字,也许找不到泛黄的祖训,但是爸爸妈妈却用行动更深远的影响着我,时刻提醒我该如何成为那个合格的一撇一捺的人。

“廉洁颂??我身边的好规矩”观后感第二篇

家家都有规矩,我家也不例外。小的时候家里的规矩就多,甚至一些不合时宜的老规矩曾让我非常反感,但有一些规矩一直坚守到现在,成为持家的好原则、好规范。

第一个规矩是“勤”字。我小的时候,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家里的条件都不太好,为了凑足学费,父母在工作之余,总是带着我去做一些“外快”,比如上街捡拾废品,外出采摘野果,在院子里种些瓜果蔬菜等等,一年到头总是特别忙碌。这段艰苦的日子,不但给我上学凑足了足够的学费,还让我懂得“勤”字的深刻含义,后来我有家了,也把这个“勤”字贴在墙上,刻在心里。

第二个规矩是“俭”字。“勤”能补“拙”,“俭”以济“贫”,在条件艰苦的那段岁月里,“俭”字帮了我家很多忙,一件衣服缝缝补补要穿好多年,以至于现在,我家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习惯,即使买到新衣服也舍不得穿上,放在柜里过好久,实在没办法了才去穿,这就是“俭”字的力量。“俭”字的规矩,还让我从中体会到珍惜的含义,因为“俭”,就会不“舍得”,时间长了,对待人和事就特别讲感情,也特别觉得珍惜。

第三个规矩是“善”字。小的时候,住平房大院子,一个院子要住好几家人,相互之间因繁琐小事也会有一些小摩擦,甚至是小纠纷。家里的老人,就特别嘱托我们要“善”,就是善以待人,“和善”持家,不讲“斗气话”、不做“赌气事”,始终笑脸迎人,和气相处。时间久了,大家就慢慢的就变得互相尊重起来,就形成了很好的邻里氛围,以至于后来,大家搬走了很多年后,也十分珍惜和怀念那段感情,还专门建立了微信群,保持联络。现在,我早已搬上了楼房,也十分注意与邻为“善”,大家有事互相商量、互相帮忙,形成了很好的邻里关系。我也把“善”字作为家规,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刻遵守。

第四个规矩是“正”字。坐“正”生“威”,实际上就是正字的力量,行得“正”、站得“直”,做人做事才会有“份量”。我父母一辈子都遵守“正”字的规矩,现在已经是大家公让的“族长”和“大家长”了,邻里之间,亲朋好友之间有什么大事,总是先找我父亲商量,非常尊重他的意见,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正”字的含义。如今,我的小孩也已经上学,开始读经典古籍了,我始终告诉她,不要忘了“正”字的规矩。

家里的规矩虽然还有很多,但我相信“勤”“俭”“善”“正”这四个字的力量,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成为最基本的家规。

“廉洁颂??我身边的好规矩”观后感第三篇

我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家庭中,勤俭持家是这个家不成文的规矩,它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的公公和婆婆出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如今都已是八九十岁高龄,但依然秉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原则。公公早年离开上海老家外出闯荡,解放初从重庆造船厂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国家机关,历经国家计委、机械部、电子部、中国质量协会等多个单位,不管是特殊时期派往“五七”干校,后来出国访问,最终退休在家,始终保持勤俭持家的好作风,家中之事不管大小,都要亲力亲为,自行车坏了自己修,下水道堵了自己通,灯泡坏了自己换,就连孙女的小桌椅坏了,也要自己修好,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能省一点,就省一点”,老人每月的退休金比我的工资还要高很多,可一件衬衫穿了几十年,袖口磨破了,但只要干净就从不嫌弃,对于一个历经新中国变迁的老人,节俭已成为人生的一种习惯,不管是贫穷与富有。

我的婆婆早年从上海老家调到北大医院工作,作为医生每天倒班的生活,并没有影响她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的习惯,早年支边去过云南边陲,去过密云的穆家峪、曹家路。三年困难时期作为支边医生,一次外出巡诊,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位同事因饥饿险些坠下山崖,危急时刻被大家协力救起的事,更让她终身难忘。珍惜粮食的习惯从此让她刻骨铭心,家中从未有过剩菜剩饭随便倒掉的现象,在外吃饭打包已成为一种不自觉的习惯,看到被人吃后剩下大半桌子的剩菜剩饭,自己总觉惋惜不已,但出于医生的职业习惯,自己却又无能为力,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怅然。

我的爱人在他父母的影响下,也保持着勤俭的好习惯。一件夹克从工作起穿到现在,一双皮鞋穿到底子磨破不能穿为止,年近四十的他幼儿园用过的小被子居然还留到现在,我们的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将它拆洗干净,一直用到我女儿觉得小了不能用为止,一床小被背面上不仅绣着爸爸的名字,还绣着女儿的名字。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当今社会,我想这也是不多见的现象。

受到爷爷、奶奶的影响最大的还有我的女儿,在她身上看不到同龄孩子攀比与骄横,身上穿的没有名牌,所穿的衣服八成以上都来自同事和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赠送,有一次我要把它穿不了的鞋扔掉,她却拦下对我说:“妈妈,多可惜呀!还是把他们送给能穿的弟弟、妹妹吧!”我为女儿爱惜物品的美德感到欣慰,不时又想起她三岁开始自己刷牙、洗脸、洗脚丫,开始每天将掉在桌上的饭粒捡起吃掉;六岁开始帮我收拾碗筷;过八岁生日只要求吃一碗家人做的面条情景,勤劳简朴的习惯已经流淌在了她的小小的心田。

有时,我感叹中华文明古国数千年留下的文明,但真正教我担忧的确是传承。我们有着很多优良的传统,但不要因为我们物质富足了,就将这些优良的传统丢弃,比如勤劳简朴。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