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及心得【多篇】

高考志愿助手

《人民的名义》有多火?在上周末的一次事业单位考试中,电视剧相关桥段已经成为考题。导演李路也曾介绍,“现在好多单位都出红头文件了,(要求)集体收看,副处级以上干部7点半准时收看。”而据《河南商报》报道,河南周口市委办公室机关党委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党员干部收看电视剧,还要写“不少于1500字”的观后感。

很多人一听到“观后感”就会觉得别扭,认为把一部本来喜闻乐见的剧,硬生生搞成了一项政治任务,甚至不无抵触。其实大可不必。一者,《人民的名义》因其与现实生活的契合与缠绕,也就具有了无限的话题延展性,这一点,从这部剧开播以来民众的如潮热议就可知悉,相信任何一个人写“观后感”,都不会发愁无感可发。

再者,党员干部抽空追追剧,并将其当成一个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的开放式教材,咂摸一番,品味品味,或者带着一种挑剔的眼神,上下左右打量审视,然后写下一点想法,也不是什么坏事。“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与其干巴巴地说一些空话套话,还不如从剧情出发,多一点鲜活的感知与认识。

毕竟,这些年来,类似这样牵动全民纷纷观剧、人人争说高育良的现象,并不多见。这部剧似乎也早已在纷纷扰扰的各种品鉴中得以升华,而进入公共场域。各类人群都有不同的解读,每一个人物形象的背后,均或生硬地对应着某一类人。多一点“代入”,多几声喟叹,非但不意外,简直就应该是标配。

比如,民众一向高度关注的官员“斗法”,尽管在剧中呈现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并以正义最终胜利为结局,但现实中,情况显然要复杂得多。很多人事、很多利益复杂地缠绕在一起,较量一直在进行,反腐也永远在路上。只有阶段性的结局,而不可能出现如剧中般“一蹴而就”的样态。这就必然会促人思考,遏制官场腐败究竟要靠什么?

无论如何,仅靠一身正气的“侯亮平”显然是不够的。而经由具象化的偶像反腐,到具有普遍约束性的制度体系规训,尽管还比较难,却是彻底治理腐败的必由之路。一个庞大的、利益分殊的官僚体制,不仅要有强约束力,以防止其中的个体犯错、跑偏,也要有强激励性,并在不断的成就感回馈中,成就个体也激励大多数人“大道直行”。

又如,如何避免官员像光明区区长孙连城那样“不贪不占也不干”?至少在目前,现实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官员。懒政、怠政、不作为,或者不推不动,推一推动一动,已经成为一种令人焦虑的官场运行常态。上升的台阶如何砌就,很多时候,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而当个人的努力成为一种无用功之时,其负面影响显然不可低估。

还有,此前就有人提及,这部剧中的女性角色不太积极,要么是依靠附身权贵上位,要么就是充当名利场上的花瓶云云。其实,与现实相比,剧中情节不过是高度浓缩而已,并不构成对一个性别的歧视。翻检一下这些年来落马贪官的供词或判词,几乎都隐约闪现着女性的身影。问题不是性别,而是性质。

凡此种种,无论哪一个话题都映照着现实生活的某些侧面或切面,党员干部多看看,红红脸、出出汗,然后结合实际写写观后感,确实是一次极好的廉政教育、人生教育。而在一个人生命的过程中,早一点写写观后感,并真诚地接受某些教训,引以为戒,克己修身,总比落马后在法庭上或在忏悔书中痛哭流涕要有意义得多。

当然,“观后感”可以写成纸质的文章,甚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搞征文比赛、心得分享,这些均无问题。但“观后感”也可以写在心头,刻在思想上。只要有所触动、“心有戚戚焉”,也就可以了。至于是不是非要搞1500字,要不要发到“核心期刊”上充当“科研成果”,倒不重要了

教师党员人民的名义观后感【集锦】

党员领导干部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集

关于2024年最新人民的名义观后感【6篇】

精选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五篇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2000字范文精选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大全精华篇

关于2024年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精选篇】

关于领导干部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500字

2024年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500字【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