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燕振昌先进事迹材料报告会

高考志愿助手

【篇一】

12月12日凌晨,燕振昌如往常一样,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开始写日记……他写完3项具体工作安排后,刚写出一个“4”字,就突发心梗,再也没有起来。

从1970年当选村支书开始,燕振昌就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记录在册。94本、8000多页、100多万字,日记见证着一个贫困村到亿元村的凤凰涅?,凝聚着一位共产党员呕心沥血的一片丹心。

“留在农村,照样能干出名堂来”

“水磨河,磨来磨去灾祸多;十年种地九年荒,男女老幼掉苦窝。”这是四五十年前水磨河村的顺口溜,也是水磨河村的真实写照。

1962年,20岁的燕振昌高中毕业被分配到长葛县税务局坡胡税务所工作。由于工作突出,1966年县里选拔干部时,他是第一人选。然而,就在家人都以为他要“更上一层楼”时,他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贫瘠的水磨河村。

燕振昌有文化、肯吃苦、敢做事。1967年,他被社员推选为第八生产队队长,带领社员们办起农机配件厂、面粉厂、冰糕厂、机瓦厂。到1981年,大队已拥有预制板厂、车队等十几家集体企业,每年给队里交利润30多万元。3年后燕振昌被选为水磨河村党支部书记。

1970年5月12日,他在日记里工整地写道:“留在农村,照样能干出名堂来。”“上面提拔你当国家干部,你却不干?咱们都是高中生,家里好不容易供咱们上学,你愿意留在农村,我还不愿意呢!”燕振昌的妻子张改真当时一脸不满。

燕振昌却很是自信:“水磨河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水磨河。我就不信,在农村,还干不出个名堂来!”

让张改真未曾想到的是,燕振昌在农村这一干就是44年,带领村民把一个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明星村。

“村干部千难万难,不能让群众作难”

1986年,中央开始有了“股份制企业”的提法,燕振昌敏锐地嗅到经济改革的信号。“先行一步,也许村里就有条好出路。”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晚上吃罢饭,燕振昌来到他的老搭班、老伙计张汉卿家,商量建一家股份制造纸厂。一听燕振昌要鼓动自己入股,张汉卿的第一反应是:“我不干。”

“一股3万块钱,我得借多少户才能凑齐啊?而且农村搞工业的少,纸厂怕是没那么多生意啊?再说了,股份制还没兴起来,办砸了咋办?”一口气就是三个顾虑,张汉卿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不搞企业,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能办啥事儿?”燕振昌顿了一顿,“干部千难万难,不能让群众作难。”

张汉卿明白,燕振昌是希望村民都过上不愁吃喝的好日子。虽然得到处凑钱、担风险,但张汉卿还是支持了他:“村里以土地、房屋等入股,占六成股份,个人一股3万元,共5股,占四成股份。后来,大家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股份占比就逐渐由‘六四’改成‘四六’,让个人拿得多一点儿。”

水磨河村的造纸厂建起来了,成为长葛市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也是河南省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造纸厂给全村开了个好头儿,水磨河村的“小金库”逐渐鼓了起来。几年间,村里吸收股金800多万元,办起铸钢厂、淀粉厂等私营企业50多家,水磨河村也成为长葛市第一个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村子。

“无论如何,得给子孙后代留一方清水”

2007年,燕振昌在日记中焦虑地写道:“村民发现,幸福湖突然干了……”湖水骤然干涸,给水磨河及周边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附近3个乡镇、23个村、近4万口人的吃水和灌溉出现严重困难。昔日一扁担就能提出一桶水的吃水井,最后打到100米、200米甚至300米,也不见水的影子;4000多亩庄稼地颗粒无收……

经过多方考证,2009年村民发现,幸福湖水凭空消失,附近的平禹煤矿(原新峰龙屯煤矿)却在用4个大水泵24小时不断往外抽水。

“这个事情协调、解决难度很大,村民们都快急疯了……”现任村党委书记、原村委会主任郭建营说。

面对群情激奋的村民,年近70岁的燕振昌一边奔走在各有关部门,不断给各级领导写信,一边劝阻村民:“我向你们保证,无论如何,得给子孙后代留一方清水。”

事情在2013年夏天出现转机。在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时,燕振昌在座谈会上当着省委副书记的面,大胆提出村里的吃水难题,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两个月后,长葛市西部引水灌溉工程正式得到批复,解决了坡胡镇、后河镇、石固镇灌溉水源问题,同时配套建设2.56万亩田间灌溉工程。干涸多年的幸福湖重新碧波荡漾。

“干工作要像春蚕吐丝,兢兢业业到死方休”

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盖新房,1000多户老宅子都要拆迁。作为做生意的风水宝地,位于村里最繁华十字街的住户不愿搬,其中包括燕振昌的岳父。燕振昌就从老岳父先下手:“盖新房,建新村,可都是为了大家伙儿。作为村支书家,可得带好这个头啊!”

张改真告诉记者,拆迁时,娘家人不情愿地第一个搬走了。但等到新宅子建起来,大家都在争要门面房时,燕振昌却没第一个想着娘家人。为此,老岳父“恨”了他多年。

2012年,村里又建新社区。张改真三番五次劝燕振昌:“这次能为自家要一间了吧?”燕振昌却道:“村里门面房紧张,咱是村干部,怎能跟大家争这个?”

如今,水磨河村街道两旁门店林立,300多个门店、500多间门面房中,燕振昌家没有一间。

“干工作要像春蚕吐丝,兢兢业业到死方休。做人要像点着的蜡烛,从头燃到脚一生光明。”燕振昌说到做到。

燕振昌去世时,全村人哭红了眼,自发为他送行……经许昌市委批准,他的身上盖着鲜艳的党旗,被安葬在村里的祭祖园。园门古朴,上面镌刻的正是他亲自编写的对联:“伏牛灵照忠孝子,暖泉滋润德善心”;横批“德泽犹存”。

【篇二】

1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河南省长葛市水磨河村党委书记燕振昌的先进事迹,并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在授予决定中这样写道,“燕振昌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苦干实干,把昔日的贫困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从贫困到富裕,从老旧到崭新,从落后到文明,水磨河村在燕振昌的带领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了多个第一:创办河南省第一个村级敬老院,建设许昌市第一个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为长葛市第一个亿元村、长葛市44年来唯一的“零上访村”......

乡村巨变的背后,凝聚着一位共产党员呕心沥血的一片丹心。自1970年当选村支书以来,燕振昌就坚持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记录在册,至他的工作日记已达90多本、8000多页、100多万字。直到12月12日凌晨生命的最后一刻,燕振昌仍在书写工作日记。让人痛惜的是,他在写完3项具体工作安排后,刚写出一个“4”字,就突发心梗,再也没有起来。

从贫困村到亿元村

“水磨河,磨来磨去灾祸多;十年种地九年荒,男女老幼掉苦窝。”四五十年前水磨河村的一则民谣,就是这个贫困村的真实写照。“那时候水磨河村穷得揭不开锅”,据村民们回忆,当时人均耕地不超过7分,全村人“战天斗地”,也只能勉强保肚皮、保口粮。

1970年,刚刚接任村支书的燕振昌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愿望:一定要让村民过上有房住、走好路、能读书、有玩处的安生日子。

其实在此之前,燕振昌有更多更好的选择。1962年,20岁的燕振昌高中毕业被分配到长葛县税务局坡胡税务所工作。由于工作突出,1966年县里选拔干部时,他是第一人选。燕振昌自幼家贫,父母早亡,既要养儿育女,又要拉扯年幼兄弟,生活极为困窘。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对当时的燕振昌来说,几乎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然而,他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1967年,他被社员推选为第八生产队队长,3年后被选为水磨河村党支部书记。在当年5月12日的工作日记里,燕振昌工整地写道:“留在农村,照样能干出名堂来

燕振昌有文化、肯吃苦、敢做事。面对一穷二白的水磨村,燕振昌下定决心:“办集体企业,给大队多产点东西、多积点钱。”于是,他把大队里所有“有本事、有手艺”的能工巧匠集中起来,张罗起了农机配件厂。后来又陆续建起了面粉厂、冰糕厂、机瓦厂……到1981年,村里十几家集体企业每年给村里上缴利润超过30万元。

1986年,中央开始有了“股份制企业”的提法,燕振昌敏锐地嗅到经济改革的信号。他带领村民以土地、厂房入股,吸引村民入资,办起村造纸厂,成为河南省第一批股份制企业。几年间,水磨河村吸收股金800多万元,办了50多家企业,成为长葛市第一个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村子。

现在的水磨河村,投资百万元以上企业超过50家,水磨河村年产值超过4亿元,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水磨河村从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从老旧村到漂亮村

在从贫向富的过程中,水磨河村从旧到新的浩大工程也在同时进行。从土坯草房,到小瓦青砖,再到两层小楼。燕振昌领着村民划宅基、盖排房,告别破旧拥挤的老房子,建成了横成排、竖成行的新农村。

吃得饱,住得好,这是村民最朴素的愿望。几十年前,水磨河村土坯草房“里生外熟”,即外面是砖、里面是土坯,麦草或瓦苫顶。房子未经规划,大门朝向乱七八糟;宅基地窄,五户一院、三辈同室、儿大不婚、晚上住牲口屋的情况比比皆是;条条小土路,在各家各户之间曲里拐弯地“自然”形成,坑坑洼洼,七拐八扭。

盖新房的目标在燕振昌心里深深扎下了根。宅基地不足,他带领村民扒掉老寨墙、北关爷庙、西关爷庙;没有石灰,他协商到临近的禹县无梁镇拉石头,建石灰窑;没有砖瓦,他发动各生产队建砖瓦窑……

自1978年第一所“示范房”建成,水磨河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大工程,历时近10年终于在1986年胜利结束,全村1000多户村民基本都住上了新房。小瓦青砖的排房住了十几年后,一部分较富裕的村民要求拆旧房、建新房,于是,村里引导着村民开始了第二轮新村建设。1998年以来,水磨河村又陆陆续续都翻盖了新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三层楼房在村里纷纷拔地而起。

一项工作,坚持十年。燕振昌曾说:“农村工作周期长,计划、规划的实现得有连续性。如果把当村支部书记当成短期行为,不打长牌,这些工作做不到底不说,还会留‘话把儿’,丢‘遗症’,给以后造成矛盾和纠纷。”

从落后村到文明村

建设新村难,移风易俗更难。燕振昌常常以身作则,处处带头示范。“燕书记给党员干部带了个好头,全村没有一个人不支持他工作的。”水磨河村委委员燕松军说。

燕振昌年轻时就是杆“老烟枪”,可在30年前他突然把烟给戒了。原来在建设新村时,不少村民为先建自家房给燕振昌送烟,为了秉公办事又不伤害村民间感情,燕振昌开始戒烟。燕振昌在日记中写道:“就这一根烟,不仅坏了规矩,也给村民原本就不富裕的日子增加负担,这烟以后不能再抽了。”

在任44年,燕振昌为自己和村两委定下了两条不可逾越的的规矩。对自己,是“五个不沾边”:钱不沾边、物不沾边、奖金不沾边、红白喜事酒场不沾边、烟不沾边;对村两委,是“四个不干”:村民不同意的不干、收费摊派的不干、搞形式做面子的不干、村民得不到实惠的不干。

党风正,则民风淳。燕振昌不和稀泥、不搞特殊,时时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以一身正气树立形象,以两袖清风赢得民心,村两委因此风清气正,水磨河村由此安定和谐。他在任的44年里,水磨河村没有发生过一起上访事件,成为长葛市唯一的“零上访村”。此外,水磨河村还创办了全省第一家村级敬老院,每年重阳节开展“好儿子”、“好媳妇”、“五好家庭”评选,为70岁以上老人发补助。比谁对老人孝顺、比谁给老人端饭勤,在水磨河村已蔚然成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燕振昌不仅着眼于水磨河村的现实问题,还把目光投向了水磨河村的未来,8次修建学校即是例证。在燕振昌的带领下,水磨河村的小学、中学经历了8次扩建,最大的一次是1982年,建成了长葛市第一个农村百米长廊的教学大楼;第二次是2004年,扩建坡胡镇二中,4层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餐厅拔地而起,建成了长葛市第一个农村全寄宿制中学。从恢复高考制度至今,水磨河村已有460多名学生考入大学。

一个富裕、漂亮、文明的新村已然建成,而为此日夜殚精竭虑的带头人??燕振昌却于12月12日猝然长逝。“干工作要像春蚕吐丝,兢兢业业到死方休。做人要像点着的蜡烛,从头燃到脚一生光明。”燕振昌说到做到。

燕振昌去世时,全村人哭红了眼,自发为他送行……经许昌市委批准,他的身上盖着鲜艳的党旗,被安葬在村里的祭祖园。园门古朴,上面镌刻的正是他亲自编写的对联:“伏牛灵照忠孝子,暖泉滋润德善心”;横批“德泽犹存”。

【篇三】

“燕书记,您是我们的主心骨!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您咋走了”!水磨河村村民代表说出了全村人的心声。

72岁,44年,98本日记。

整齐的村容村貌、波光粼粼的幸福湖、长葛第一个亿元村。

这些数字和事件都交汇在了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党委书记燕振昌身上。

6月12日上午,一场感人至深的燕振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我市举行。报告会上,燕振昌的家人、生前的同事、村民代表等共同为大家讲述燕书记的感人事迹,来自我市宣传文化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聆听了燕振昌同志的感人事迹。

“水磨河,水磨河,磨来磨去灾祸多,十年种地九年荒,男女老幼掉苦窝。”

我们把时光倒流,曾经的水磨河在当地百姓的心中是一个苦难之地。多少人民盼望着发展,盼望着幸福的生活。

他来了,1970年起,一个带领群众奋斗不息的领头人来了。时间一晃,就是44年,直到倒在办公桌上。

“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鞠躬尽瘁,引导百姓奔富路。”

他就是燕振昌。用尽一生的心血扎根基层。为当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却走到生命的尽头。

一排排小洋楼,一洼幸福的湖水,工厂机声隆隆,学子在新教室内朗声读书,为明日之希望奋斗。

是什么样的声音,让所有人震撼!是什么样的人,让人铭记不忘!历史的长河滚滚,无声的丰碑静止于时空!

44年的“领头雁”,94本日记记载着呕心沥血,他兑现了年轻时的诺言:留在农村,照样能干出名堂儿”。

他,就是燕振昌。把自己的一生,全部交给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就是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工作亲为、真抓实干、夙夜在公。就是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信念坚定,心系群众,淡泊名利。就是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把毕生的心血倾注于党的事业...”。长葛市坡胡镇党委副书记刘示祥在报告《44年诠释信仰的力量》中深情地说。

“燕书记走了,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您还在我们身边,您44年如一日为村民服务,办实事、办好事的精神,我们会永远铭记,我们会接着往下干,我们会一步一步去实现您没有来得及实现的心愿,把水磨河村建设的更加美好”。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村委干部韩会军在报告《他把为村民服务当成“座右铭”》中,把继承燕书记的意志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

“燕书记,您可知道,在水磨河老少爷们心里,您就是我们的贴心人,您就是我们的主心骨。请允许我在这里,代表全村4600名父老乡亲,对您说一声,燕书记,您一路走好!”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村民代表张大强代表全村人民向燕书记表达深深地留恋。

“父亲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再也吃不到父亲为我们做的可口的饭菜,再也听不到父亲慈善可亲的谆谆教诲。父亲走了,虽然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富,但他留给我们姊妹几个的勤劳节俭、乐善好施的家风,留下的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做人的标尺。爸爸,我的好爸爸,我们为您骄傲,为您自豪!爸爸,我们永远爱您!”燕书记的女儿燕新红饱含深情、充满眼泪的讲述自己心中的父亲,也感染在场的所有的观众。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瑞红在报告会上讲话。她说,燕振昌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我们在深深纪念燕书记的同时,也要发扬他的为民情怀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为魅力许昌的事业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