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中考化学试卷答案解析及word文字版下载(难度系数点评)

高考志愿助手

2017年咸宁中考化学试卷答案解析及word文字版下载(难度系数点评)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氧气用于气焊B.酒精用作燃料
C.金刚石用来裁玻璃D.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A、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
B、酒精用作燃料是利用酒精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B错;
C、金刚石用来裁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硬度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故C正确;
D、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利用了化学性质,故D错.
故选C.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缺乏
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C.生活中通过煮沸可将降低水的硬度
D.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
【考点】水资源状况;硬水与软水;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水资源的分布及节能减排解答;
B、根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解答;
C、根据生活中通过煮沸可将降低水的硬度解答;
D、根据自然界中的水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解答.
【解答】解:
A、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很有限的,所以要节约用水.正确;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错误;
C、生活中通过煮沸可将降低水的硬度

,正确;
D、自然界中的水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所以都是混合物,正确.
答案: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有关水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通过题目对水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掌握基础知识点即可轻松解题.
3.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炼铁
C.CO2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B.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可作气体肥料分析;
D.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因此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故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工业上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来炼铁,故正确;
C.二氧化碳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故正确;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单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4.
下列比较中,符合实际的是(  )
A.黄铜片比纯铜片的硬度大
B.地壳中硅的含量比氧多
C.铁门窗比铝合金门窗更耐腐蚀
D.食盐水比食醋的pH小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A、因为合金的硬度大,熔点低,耐腐蚀,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要大;
B、利用识记知识,结合地壳中元素的含有情况的比例进行判断解决即可;
C、据铝在空气中易形成氧化铝薄膜,起保护作用分析;
D、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pH=7显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分析解答.
【解答】解:A、因为合金的硬度大,熔点低,耐腐蚀,所以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要大,故选项叙述符合实际;
B、根据记忆可知在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故选项叙述不符合实际;
C、铝在空气中易形成氧化铝薄膜,起保护作用,比钢铁更耐腐蚀,故选项叙述不符合实际;
D、食醋的PH<7,显酸性.食盐水pH=7,显中性,故选项叙述不符合实际.
故选A.
【点评】此题涉及到的是一些基础知识的考查,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5.
金属R放入稀硫酸中,没有气泡产生,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下列关于R的金属活动性判断不正确的是(  )
A.R>CuB.R>FeC.Zn>RD.R>Ag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金属活动性强弱的顺序.
【解答】解:金属R放入稀硫酸中,没有气泡产生,说明R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H>R;R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说明R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弱,即H>R>Cu.由此而可知,R>Fe不正确,故B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图1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B.图2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C.图3验证甲烷燃烧生成CO2和H2O
D.图4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实验设计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能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进行分析判断.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①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解答】解:A、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并且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红磷的着火点高,虽然与氧气充分接触,但达不到着火点仍不能燃烧;水中的白磷虽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同样不能燃烧.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B、图2实验中,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但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实验无明显变化,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能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不能检验是否有水蒸气生成,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7.
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她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属于有机物,由42个原子组成
B.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0
C.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0:11:40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青蒿素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B.青蒿素C15H22O5的相对分子质量=(12×15)+(1×22)+(16×5)=282,故错误;
C.青蒿素中C、H、0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错误;
D.青蒿素中C、H、0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
化学反应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①3NO2+H2O?2HNO3+X②2SO2+O2+2H2O2H2SO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①中X的化学式为NO
B.反应①、②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①、②中涉及的氧化物共有5种
D.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酸雨的“罪魁”
【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B.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改变来分析;
C.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来分析.
【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3NO2+H2O?2HNO3+X中,反应前:N、O、H的原子个数分别是:3、7、2;反应后:N、O、H的原子个数分别是:2、6、2;则X中有一个氮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反应①的X为NO;故正确;
B.反应①②中元素的化合价都有变化,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正确;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并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①、②中涉及的有NO2、H2O、NO、SO2四种氧化物,故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所以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故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理解只有减少或杜绝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才能有效地防止酸雨.
9.
列表和作图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所绘图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
氢氧化钠碳酸钠
20℃40℃20℃40℃
水109g129g21.8g49g
酒精17.3g40g不溶不溶

A.图象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表格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
B.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
C.40℃时,将50g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都能得到饱和溶液
D.40℃时,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可知,图象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图象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故A错误;
B、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和溶剂影响,故B错误;
C、40℃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29g,氢氧化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将50g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在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故C错误;
D、40℃时,碳酸钠在酒精中难溶,所以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分离、除杂、提纯和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面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实验内容实验设计
A除去CO2中少量水蒸气、HCl气体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NaOH溶液
B除去NaCl中难溶性杂质溶解、过滤、蒸发
C除去KCl溶液中少量的K2CO3加入适量Ca(NO3)2溶液、过滤
D鉴别氯化铵、尿素和氯化钾三种化肥取样、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
A.AB.BC.C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的检验.
【专题】实验设计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且应最后除水蒸气,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
B、氯化钠易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
C、K2CO3能与适量Ca(NO3)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
D、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化铵属于铵态氮肥,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会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尿素和氯化钾均不能,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30分)
11.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氮分子 2N2 .
(2)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该微粒的符号是 O2? .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O2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2个氮分子表示为:2N2;
(2)由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氧离子,其离子符号为:O2?;
(3)根据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因此表示为:O2;
故答案为:(1)2N2;(2)O2?;(3)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成语“釜底抽薪”运用的灭火原理是 清除可燃物 .
(2)饮食均衡,身体不能健康.食用蔬菜、水果能获取的基本营养素主要是 维生素 .
(3)氢气是最清洁的能源,其原因是 2H2+O22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生产中需要用15k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需要氯化钠的质量是 2.4 kg.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专题】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化学与能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与生活.
【分析】(1)根据釜底抽薪是将可燃物取走,使燃烧停止进行解答.
(2)根据食物所含有的营养素进行分析.
(3)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4)利用溶质的质量等于溶液的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乘积的知识解决此题.
【解答】解:(1)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故答案为:清除可燃物;
(2)食用蔬菜、水果能获取的基本营养素主要是维生素,故答案为:维生素;
(3)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故答案为:2H2+O22H2O;
(4)溶质的质量等于溶液的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乘积,则有15kg×16%=2.4kg,故答案为:2.4.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灭火的原理、各种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及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3.
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锥形瓶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用F来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误差 .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填序号),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分解反应 .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的气泡 均匀连续的冒出时 ,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以及二氧化碳气体易溶于水,不溶于油,可推出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防止CO2与水接触;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以及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解答】解:(1)仪器a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2)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F中的植物油就起到避免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可能.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误差;
(3)如果用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选择装置A来制取;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气泡均匀连续的冒出时,再收集氧气;故答案为:A;分解反应;均匀连续的冒出时.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
14.某金属冶炼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定量的含铜废料.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稀硫酸和铁粉分离回收铜,并获得硫酸亚铁晶体.其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得知: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可与稀硫酸反应转化为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2H2SO4+O22CuSO4+2H2O.
(1)步骤Ⅰ中分离得到固体A和蓝色溶液B的操作名称是 过滤 .
(2)蓝色溶液B中的溶质是 CuSO4、H2SO4 (填化学式).
(3)写出步骤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2SO4?FeSO4+H2↑ .
(4)硫酸亚铁可用作治疗 贫血症 (选填“贫血症”或“佝偻病”)的药物.
(5)铜制品在空气中会发生锈蚀[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根据铜锈的主要成分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可以判断出铜锈需要空气中的 H2O、CO2 (填化学式).若要探究“铜生锈是否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如图2所示实验中,只需完成 BD (填字母)两个实验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设计方案图1可知,废料中的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蓝色溶液中的溶质中含有硫酸铜,根据蓝色溶液中加入铁有气体产生,说明蓝色溶液中含有过量的硫酸,所以溶质中还含有硫酸;加入铁粉是利用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将铜置换出来,得到硫酸亚铁,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也是获得硫酸亚铁,所以加入略过量的铁粉,过量的目的是使CuSO4、H2SO4完全反应;固体C中可能含有铁所以先用硫酸清洗把铁除掉,再用水冲洗,最后进行干燥就能得到铜了;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铜生锈条件,根据对比实验法探究铜生锈的条件分析应进行的实验.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废料中的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蓝色溶液中的溶质中含有硫酸铜,根据蓝色溶液中加入铁有气体产生,说明蓝色溶液中含有过量的硫酸,所以溶质中还含有硫酸;加入铁粉是利用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将铜置换出来,得到硫酸亚铁,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也是获得硫酸亚铁,所以加入略过量的铁粉,过量的目的是使CuSO4、H2SO4完全反应;固体C中可能含有铁所以先用硫酸清洗把铁除掉,再用水冲洗,最后进行干燥就能得到铜了.所以:(1)步骤Ⅰ中分离得到固体A和蓝色溶液B的操作名称是过滤.
(2)由上述分析可知,蓝色溶液B中的溶质是CuSO4、H2SO4.
(3)由上述分析可知,步骤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H2SO4?FeSO4+H2↑.
(4)硫酸亚铁可用作治疗贫血症的药物.
5)铜制品在空气中会发生锈蚀[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根据铜锈的主要成分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可以判断出铜锈需要空气中的H2O、CO2.若要探究“铜生锈是否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如图2所示实验中,只需完成BD两个实验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故答为:(1)过滤.(2)CuSO4、H2SO4.(3)Fe+H2SO4?FeSO4+H2↑.(4)贫血症.(5)铜H2O、CO2,B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置换铜必须用铁,因为还要得到硫酸亚铁,为了反应充足加入的试剂要过量,再利用铁能与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硫酸反应将铜和铁分开.
15.
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CaCO3、BaCl2、Na2SO4、NaOH和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前小组同学对五种物质从酸、碱、盐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类,其中CaCO3、BaCl2、Na2SO4、NaCl属于 盐 .
【查阅资料】BaSO4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盐酸.
【实验探究】甲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a.取少量该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有白色沉淀原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
b.将步骤a试管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原粉末一定含有
 NaOH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步骤a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其理由是 BaCl2+Na2SO4?BaSO4↓+2NaCl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他补充了如下实验,取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 沉淀完全溶解 .从而得出结论:步骤a中得到的白色沉淀全部是CaCO3.
丙同学取甲同学步骤b中已变红的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稀硫酸,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褪色.溶液褪色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NaOH+H2SO4=Na2SO4+2H2O .
【总结归纳】通过以上探究,原白色粉末中无法确定的成分是 NaCl (填化学式)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根据盐是指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解答;
【实验探究】根据碳酸钙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氯化钡和硫酸钠可以反应生成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NaOH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分析解答.
【解答】解:
从酸、碱、盐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类,其中CaCO3、BaCl2、Na2SO4、NaCl属于盐;
【实验探究】a.取少量该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有白色沉淀,碳酸钙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原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
b.将步骤a试管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NaOH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原粉末一定含有NaOH;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步骤a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其理由是:氯化钡与硫酸钠会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SO4?BaSO4↓+2NaCl;他补充了如下实验,取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沉淀完全溶解,从而得出结论:步骤a中得到的白色沉淀全部是CaCO3.
丙同学取甲同学步骤b中已变红的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稀硫酸,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褪色.溶液褪色的原因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NaOH+H2SO4=Na2SO4+2H2O;有白色沉淀生成是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原混合物中一定有CaCO3、BaCl2、Na2SO4、NaOH;
【总结归纳】通过以上探究,原白色粉末中无法确定的成分是NaCl.
答案:盐;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a.取少量该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有白色沉淀原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
b.将步骤a试管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原粉末一定含有
NaOH
BaCl2+Na2SO4?BaSO4↓+2NaCl;沉淀完全溶解;
2NaOH+H2SO4=Na2SO4+2H2O;
【总结归纳】NaCl
【点评】本题为推断题对于推断题的解法,要根据题给条件和物质的化学特性找准突破口,然后顺藤摸瓜尽可能的把没有组合写出,然后进行解答.
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6.
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的方法制取O2,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
(1)制取O2的质量是 19.2 g.
(2)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生成氧气的质量;
(2)根据氧气的质量求出氯酸钾的质量,即可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60g?40.8g=19.2g;
(2)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96
x19.2g
解得:x=49g
(2)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分数是:=81.7%.
故答为哦:(1)19.2;(2)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分数是81.7%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咸宁中考历史试卷答案解析及word文字版下

咸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答案解析及word文字

咸宁中考录取分数线公布,咸宁各高中录取

咸宁中考成绩查询准确时间,咸宁中考成绩

咸宁中考成绩排名查询,中考成绩总排名查

咸宁中考成绩什么时候出来,中考成绩查询

2024年咸宁中考成绩查询电话成绩查询网

2024年咸宁中考录取结果查询网址及录取结

2024年咸宁中考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中考

咸宁中考总分多少分及中考考试科目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