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高考志愿助手

年终岁末,一条消息格外“抢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指标测算,我国农村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居9个人口大国首位。

学有所教,人人出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其中也必定包含着因自然、社会、生理等原因处于困境的各类人群。虽然这些不利因素并不由教育造成,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教育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均衡器的作用。

补短板、提基础、增机会、促公平,教育领域多年来上演着一场与贫困赛跑的接力。

在过去的一年里,教育公平行进的里程值得铭记。

(一)

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更好地成长。一个安全健康、教学条件齐备的学习场所是一切好的教育的前提。这一轮对贫困地区教学条件的升级改造,正在从注重效率转向注重公平。

破败的校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教学楼、运动场、多媒体设备,孩子们不再奔波,村里又重新响起了琅琅书声。这样的变化让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百姓舒心,这样的变化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农村悄然出现。

“村级小学是农村教育的‘根’,建好村级小学最能体现教育公平。”湖南郴州教育局局长周余武感慨地说。

然而受自然条件所限,我国贫困地区长期存在办学成本较高、教学条件较差、村小和教学点运转困难等“短板”。初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年度工作重点之一,强调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

5年,1750亿元!在随后出台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中,中央改善贫困地区薄弱校办学条件的力度之强、决心之大、资金之巨,令人击节叫好。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算了一笔账:“贫困地区包括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现在是1100个县。这1100个县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占全国的40%,学生占全国的33%。这是促进教育公平最大的一项举措。”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制定文件的初衷,“就是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点上”。

对村小和教学点并不是简单地在数量上的保留,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优质教育。此时,教育信息化大显身手。随着西藏教学点设备11月底安装调试的完成,全国6.36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实现了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教学点的课堂正逐步变得丰富多元、生动活泼起来。

12月初,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为未来6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绘制了一幅清晰的“施工图”。在这张“施工图”上,形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帮助边远、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坐标格外清晰。

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不只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也不断向上下两端延伸。整个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的学前教育,今年迎来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二期”,其中明确提出,“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要最大限度地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资助力度。”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教育对口支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外界输血逐步提升教育薄弱环节自身的造血能力,更大范围的人们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

(二)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中国梦的题中之义。教育是实现人生出彩的重要途径。为此,不仅有改善办学条件的努力,也有必要的机会倾斜,垫高处境不利者的人生起点。

9月,来自甘肃某国家级贫困县的小丹(化名)走进清华大学,站在新生报到处,她激动地对记者说:“以前想都不敢想,但是这几年,我们那里每年都有考上重点大学的。”

在政策的作用下,“寒门学子”进名校的人数猛增。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北大、清华、复旦3所高校按面向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定向招收的新生人数为740人,较去年增长3倍多,约占这三校今年本科录取人数的7%。

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学生在高校人才选拔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承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

1万名、3万名、5万名,从2012年开始试水的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今年力度再次加大。与此同时,教育部要求部属高校和自主招生的学校拿出2%的比例,面向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所有地方高校、特色高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向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倾斜。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给贫困地区学生更多希望,就是让弱势人群拥有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这不只是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善意,更是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的一大善政。

然而,人生出彩的机会并非只有高考一座独木桥。当前,我国经济正快速发展,急需大量职业技能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对国家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帮助每个家庭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

今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举行,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无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下面这组数据令人振奋: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增幅分别为16.14%、20.18%,均领先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学校的相应增幅。

贫困不能成为拦路虎,残疾同样不能剥夺人生出彩的机会。为了让残疾孩子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共同接受良好的教育,今年1月,国家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单从经费一项,就可以看出提升的力度。目前,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平均为2100元,为普通学校的3倍左右,调整后将达到普通学校的8倍左右。

(三)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换言之,教育公平不仅需要临时性的补偿,更需要借助教育综合改革的东风,建立长久的机制保障。

“当下,中国必须以系统性思维去定位农村教育,以前瞻性的眼光去规划农村教育,以统筹协调的策略去发展农村教育。”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者邬志辉说。

的确,不仅是农村教育,一切事关公平的问题上,终究不能仅靠缝缝补补,而是应该采取系统地策略和机制。被媒体称作“教育综合改革元年”,而各项改革也必将以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均衡督导评估制度的建立,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概念变得有尺可量、有度可衡。继2013年国家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以来,今年又有多个省份完成督导评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四个标准引导办学者将目光从办好一两所优势学校,转向缩小校际差距,从少数利益群体的满意,转向广大群众的满意。

学校建好了,教学设备齐全了,但是老师的专业结构不均衡,教学质量依然无法保证。留心观察,不难发现,今年不少地方已经开始了师资配置的“大动作”。

河北提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在同一学校任满两届应异校或异职交流,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时间应不少于3年;安徽试水教师的“无校籍管理”,教师将不再仅属于某一所学校,而是区域共享资源……

支撑这些大动作的,正是国家一系列关于教师的新政。印发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印发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实施名师名校长交流特聘岗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继续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推进实施农村校长助力工程……有了政策保证,教师流动起来更加顺畅,不再有后顾之忧。

深化改革的力度同样也体现在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约有1200万人,逾八成在公办学校就读。在国家政策带动下,今年有19个省市把免学费政策扩大到全部在校的中职学生,在多数省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职教育不收费。今年6月,28个省份的5.6万名学生参加异地高考,人数是去年的12倍。与此同时,一人一号、全国联网的电子学籍于今年适时启用,为随迁子女的入学、流动、资助等提供了支撑。在国家推进户籍改革的进程中,也专门将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纳入考虑。

当前,解决公平问题,正在沿着一条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有规划的道路行进。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只有对贫困家庭儿童的营养和教育实行早期干预,才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

临近年末,国家制定了首部《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向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4000万儿童健康?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问题发起总攻:扩大贫困地区困难家庭婴幼儿营养改善试点,扩大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在人口分散的山区?牧区设立支教点,逐步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

通过对贫困地区儿童发展全过程的关注和全方面的服务,使困难家庭孩子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起点,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我们的教育将带着这样的使命继续前行。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