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际史学大会中国文化成为大会热门议题

高考志愿助手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许许多多方面都彰显了其悠久和灿烂。”这是正在济南召开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许多历史学家的观点,中国文化成为此次大会热门议题。

8月24日,世界史学大会进入主题会议阶段,首要议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等国家的14位历史学家发言。

无论是从“中国的白银货币化”看明朝中国与全球互动,或是从朝贡体系看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的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亦或是在交往与信息的收集中比较罗马帝国与中华帝国……无不展示了国际史学界对中国的关切。该议题的讨论整整一天,创史学大会先例。多位历史学者从特有视角展现了历史上的中国特别是近代中国同世界的互动,为与会者提供了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独到思路。

中国文化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学家们运用典型案例、生动故事,讲述和阐释了上述观点。

“中国从明朝就开始全球化”,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万明所作的关于《中国的白银货币化:明朝中国与全球互动》的发言,引发了现场学者的关注。

万明在发言中提出,明朝的白银货币化是在全球化之前出现的,在中国参与国际市场中得到了确定。在16世纪初,当全球化孕育萌芽,明朝的白银变成主要的社会流通货币,而且也开始成为国民账户中记账的一个主要单位,形成明朝的“白银经济”,进入了“白银时代”,中国因此变成全球化当中的一部分。

不仅明朝的白银货币化早于全球化,而且中国纸币使用的历史也非常久远。国际历史学会*、芬兰坦佩雷大学历史系教授玛丽亚塔?希耶塔拉回忆了小学时读过的《马可?波罗游记》。她动情地说:“马可?波罗出生于1254年,他可能是来往在丝绸之路上的最有名的西方人。在他的游记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对中国强大的国力、巨大的财富和复杂的社会结构是何等惊讶。在中国,他遇到了一些对他而言是全新的现象,比如替代金、银和煤的纸币。”

大会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总结说:“这次主题会议的目的是要从全球的视角分析中国,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去寻找中国和世界之间发生了什么,把中国社会的发展纳入到全球视野当中。”

与会历史学家在展望未来时认为,当前中国政府推动的“一带一路”计划意义重大,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和文化作出新贡献。玛丽亚塔?希耶塔拉肯定地说:“新丝路的建设,可以帮助促进丝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

当天会议的总评议人、芝加哥大学教授彭慕兰认为,中国在世界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重要议题如气候变化等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显得很贴近实际。(记者张兴华)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