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成精准扶贫新样本

高考志愿助手

贫穷是大山孩子的软肋,良好的读书环境是大山孩子的渴望。为了让深山里的孩子不再像祖辈一样,因没有文化技能而缺乏走出大山的勇气,不再延续世代的贫穷和落后,启动于2011年的我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四年如一日,致力于改善和扶助深山孩子的教育成才。

截至目前,56所项目学校累计转移安置山区学生4.1万名。市级财政平均每年安排两千多万元用于项目学校深山区学生生活补助,保证孩子们下山读书免费、吃住免费、交通免费,总计投入资金已达9亿元。

山区学生的集中就学,降低了山区群众的教育成本,更使许多家长从照顾孩子的负担中解脱了出来,开始经商或进城务工。据不完全统计,已有6200多名山区群众因子女转移安置而走出深山融入城镇,生活有了依托、有了奔头。

新环境重燃孩子成长自信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让地处太行山中段的深山区群众真正燃起了脱贫致富新希望。

灵寿县二中,一所2013年建设投用的山区教育扶贫项目学校,是全县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所全封闭式寄宿制学校,招生范围面向灵寿县深山区的五个乡镇。

在此就读初二年级的杨倩,来自于离县城60公里处的深山区南安村。杨倩母亲早年因病去世,贫穷的家里只靠父亲一个人耕种贫瘠的山地勉强维生。

“因为来自单亲家庭,杨倩刚来学校的时候很自卑,也很胆怯。整个初一学年,她几乎没有和同学说过话。成绩也是一般。”班主任老师说。

一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短暂的。然而有时候,恰恰是一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却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一年里,杨倩融入了大家庭的怀抱。她从班主任老师的身上再次感受到了母亲的爱,从同学们的身上体会到了姐妹们的温暖。每天,她能按点儿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一年的时间,杨倩变了,笑容开始浮现在这个12岁女孩的嘴角,自信和乐观重回她的内心。这对于一个苦孩子来说,显然意味着好生活刚刚开始。

“我能感觉到自己这一年来的变化。爸爸也说我变得开朗了。现在,我非常有信心去考一个理想的中学,然后再考一个理想的大学,把爸爸接出大山里的村庄,我要带他过上好日子。”杨倩说。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