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助成长留守不孤单 贵州安顺关爱留守儿童常态化 

高考志愿助手

“色彩绘就壮丽人生,画笔描绘美好未来。”这是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景贤希望小学乡村少年宫暨留守儿童家园美术室的一幅标语。醒目的标语下摆放着很多学生作品,十分漂亮。桌上、架子上黄土捏造的小动物、小车,个个活灵活现,手工精细。

学校教师告诉记者,这是学生们自己采泥、自己动手捏的作品。景贤希望小学有2000多名学生,很多学生来自周边条件比较艰苦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六枝特区、黔西南州望谟县等地,这些孩子大部分是投亲寄居,姑妈、姨妈、外婆便成了他们的监护人,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读哪个年级。面对这些复杂的生源情况,学校建立摸底排查、建档立卡、定期报告制度,根据留守学生情况分层管理、分层结对帮扶,给予孩子恰当的关爱。

近年来,贵州省安顺市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作为学校常规工作,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采取一系列常态化措施,从市、县、乡(镇)、学校实行层层包保,责任到人,用心关爱留守儿童生活,确保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爱心助成长留守不孤单 贵州安顺关爱留守儿童常态化 

西秀区旧州镇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的古老集镇,一栋栋错综有序的小木屋和干净的石板街道,构筑了这个深厚文化底蕴的小镇。近年来,安顺市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同步发展,旧州镇乘着发展东风,建成了乡村旅游示范点,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也“召回”很多外出务工年轻人。

为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从源头治理农村儿童留守问题,旧州小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城镇化发展机遇和地方特色文化,一方面引导外出务工家长返乡就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另一方面在学校课程里开设地方文化兴趣班,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弘扬传统文化。利用传统地戏文化,开设了“地戏兴趣班”,参加学生从几个发展到30多个;利用乡村发展机会,开设“小小导游班”,学校领导、教师亲自带着孩子上街为游客解说。

“我们充分了解每个留守儿童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副校长王顺祥说。像这样的兴趣班旧州小学开了十几个,为解决兴趣小组师资,学校用生均公用经费,以每月500元的微薄工资外聘地戏艺人詹学彦和曾玉华为地戏班教师。一年时间,孩子们在两位足迹遍布东南亚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精心辅导下,参加了各级比赛,取得较好成绩。

普定县则构建起全方位服务机制,教育、妇联、文明办、关工委等部门协作,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爱留守儿童成长。在普定龙场中学的阳光少年之家记者看到,心理咨询室、亲情电话室、书法绘画室、陶艺室等多个功能室设置齐全,每个功能室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参加活动的主体大部分来自留守儿童,孩子每周都能通过电话、QQ视频聊天等方式面对面交流沟通,感受父母的爱。

“龙场中学拥有留守儿童252人,学校充分利用乡村少年宫资源作为学校留守儿童之家阵地建设,依托乡村少年宫建设,整合少年宫和留守儿童之家资源,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充实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尽可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普定县穿洞办事处中心学校校长李鹏飞说。学校252名留守儿童没有一个因留守失学,没有因留守而孤单。

此外,安顺市中小学校还立足实际,将图书按照三个三分之一分配,即三分之一的图书放学校阅览室,三分之一的图书放学校过道或走廊,另外三分之一放学生宿舍,教师们耐心辅导学生读书,尤其是寄宿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小树立“只有走过书山,才能走出大山”的远大志向。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