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

高考志愿助手

文化自信的力量归根到底要通过人来展现,而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旨归就是塑造具有德行的人,因此文化自信就与思政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作为青年人才培养主阵地,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融入文化自信,使文化自信进头脑、进课堂、进教材,真正达到入脑、入耳、入心的教育效果,承担起育人与创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应看到在社会转型中思政教育显现出的文化自信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化与文化分离。当前,我国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过于重视政治素养培养,轻视人文精神培育,由此产生教化与文化分离的情况,这种分裂容易使学生丧失文化自信。包裹着不同价值观的多元文化及意识形态借助互联网涌入我国,在众声喧哗的文化取向中,缺乏文化自信支撑的学生在面临选择时容易产生信仰困惑、价值观迷茫、意识形态不坚定的情况。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思政教育没有恰如其分地把握文化自信的主线。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从来都是思政教育不可缺失的底色,两者不可分离更不能偏废。

二是教育理论“失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话语得以鲜活的精神源泉,思政教师通过话语媒介塑造学生的灵魂,话语是否有效、是否掷地有声是影响思政教育实效的关键。但目前在思政教育中理论“失语”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不能恰当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缺少传统文化根基的涵养,理论话语就成为浮于半空中的楼阁,丧失活力与说服力。理论教育如若不能脚踏实地地在文化土壤中扎根,就无法汲取生命力量维持理论之树茁壮成长。

三是教育者底气不足。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作为思政教育多元主体之一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需要率先垂范,然而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思政教育者出现底气不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对思政课方法的轻视;对思政课意义的轻视;对思政课作用的轻视。当前,思政教育不仅要在道德、政治素养方面培养学生,更要在文化素养方面培养学生自信,以期在多元意识形态涌入我国的今天,学生能够以清醒头脑进行正确价值判断。

四是教师与学生间存在疏离感。思政教育是观照人本身的活动,目的在于体现人文关怀,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完善的灵魂。离开了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思政教育就无法从中国现实出发,从受教育者自身关切出发,从而造成教师与学生间的疏离感,不能唤起受教育者的兴趣。受教育者的兴趣是其在课程中发挥主动性、能动性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思政教育无法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为了解决思政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困境,就要积极地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文化自信培养与思政教育犹如钱币的两面,相互依托才能构成价值,缺少任何一面都会导致价值的丧失。*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的文化素养就是指高校思政教育要扎根文化,不断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以自信之心展望未来。首先,思政教育要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袭文化底蕴,并在此基础上巩固文化自信,将学生培养成既有政治素养又具有文化素养的*。其次,要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回应文化自信。传统思政教育以说理为主,而今对传统文化的深深自信要求教师进行理论传授时要情理交融,融情入理。再次,要构建包容的校园文化,展现文化自信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