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画出最美弧线

高考志愿助手

青藏铁路,被称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通车运营已是极难,而换铺成无缝线路,其难度可想而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去年9月12日,青藏铁路的格尔木至拉萨段换铺无缝线路全线贯通,实现了“千里青藏一根轨”。而在这项工程中,有一名女性,她带领的团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青藏高原画出了一道最美的弧线。她就是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轨道焊接团队带头人戴虹教授。

“我们不能总是受制于老外的技术”

赵艳丽是戴虹从教30余年来带的为数不多的几名女研究生之一,她告诉记者:“老师曾跟我笑说,做轨道焊接的99%都是男性,因为对女性来说,确实太苦了。”

1985年6月,戴虹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主动申请到地处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从事焊接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然而到校不久,一次偶然机会,戴虹接到一个小课题,帮助成都铁路局做改造进口焊机的分析工作。她发现,原来国内焊轨厂的钢轨焊接设备全由国外引进,国内技术和设备十分落后。

“进口设备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不少问题,而外国厂商派人来调试工艺后就会离开,无法给予随时的技术支撑,需要我们自己不断改进、调试参数。”戴虹说,“我们做焊接的如果在这方面使不上劲,老是受制于老外的技术,怎么能行?”

“交大焊接学科和教师应该担当起这样的责任!”于是,戴虹确定了以“轨道焊接”为主攻方向。

戴虹带领团队历时4年,终于完成了控制系统研制。之后,团队开展了闪光焊机的整机研制工作,终于在2004年生产出了性能可媲美进口焊机的国产整机。

“一个都没断,这是我一生中做得最漂亮的事”

用戴虹的话说,她与青藏铁路有着很深的缘分。

2003年,她主持原铁道部“青藏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研究??无缝线路试验段现场钢轨闪光焊与数控气压焊工艺对比试验研究”科技攻关子项目,而这个项目必须到现场进行焊接试验。

当时已48岁的戴虹,带着年轻教师、研究生组成的团队第一次登上青藏高原。那时整个工地只有戴虹一名女性。两年多时间内,戴虹带领团队多次前

往施工现场,完成了试验段的现场焊轨工作。

2010年8月,她再次和团队来到青藏线,这次,他们参与的是青藏铁路换轨工程。

团队在南山口开始了整车调试、工艺调试和型式试验,随后又在海拔4611米的不冻泉车站进行试焊。按照铁路标准要求,焊头质量检验最难通过、要求最严苛的是落锤性能检验,必须合格方能上线施工。而戴虹团队做出的焊头一次性通过检验。“一个都没断,这是我一生中做得最漂亮的事!”说到这儿,戴虹像个孩子般拍手笑了。

在无缝线路换铺工程和线路伤损维修焊复工程中,一直存在着带应力锁定焊接如何解决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2013年,已58岁的戴虹来到海拔4646米的那曲,探索采用气压焊轨车进行线上焊的施工组织方案,一待就是21天,难题最终得以攻破。

“创新永无止境,舍不得停下脚步”

戴虹患有高血压,按理是不能上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工作的,但她不顾危险,多次踏上“世界屋脊”。

2010年,在南山口调试工艺时,气压焊轨车出现故障,为了抢时间,尽快完成焊轨型式试验任务,戴虹带领团队通宵查找,终于排除故障后,她忽然眼前一黑,晕倒了。在不冻泉焊接型检焊头时,戴虹又一次因为缺氧倒下,被紧急送到格尔木进高压氧舱恢复,之后又立即上山。

然而她却从没有打过退堂鼓。学生担心她的身体,她却笑着摆摆手,说休息一下就好了,却不让学生去海拔过高的地方,总是自己坚持前往。

在安全允许的情况下,戴虹常带着学生到工程现场做试验,根据复杂的工程问题学习钻研、锻炼成长。即使再累,戴虹总会亲手指导所带的每个学生的论文和毕业设计。

今年,戴虹就要退休了,然而她仍然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做着科学研究,瞄准高铁线路和重载线路建设与维修工程的焊轨技术难题全力开展攻关工作。“创新永无止境,舍不得停下脚步。

一年级小学作文300字篇美丽的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