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教育报万期特刊,讴歌师者

高考志愿助手

妙手著文书写杏坛情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教育报创刊10000期以来,一直在记录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前进的人物,无数个他们构成了教育事业发展的脊梁。我们从中选择了几位代表人物,请当年采写的记者回忆采访背后的故事,以此表达我们对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群体的敬意。

一月心血终成稿

唐仲扬

接到采访覃申媛的任务,是1983年4月。当时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先进代表大会刚结束,覃老师作为教师典型受邀参加了此次大会。同年10月8日,我与同事段志坚专程到湖南省石门县,与县教育局商定一些采访事宜后,一行5人于第二天搭乘公交车前往覃老师学校所在地??罗坪公社。

山路崎岖,车行3个多小时后,罗坪公社中学到了。一间房,两张床,下垫稻草上有一床棉絮,老师腾出的宿舍,做了我和段志坚这次采访的“客房”。当时那里还没通电,老百姓都用煤油灯照明,考虑到我们晚间工作时间长,学校事先向公社申请特批了几斤煤油。

安顿好后,采访覃老师开始遇到困难。首先是时间受限,因为是一人校,覃老师白天全都在上课,采访要等她下午放学后才能进行。

我们按照年份顺序,请她从1952年石门县简师毕业参加工作谈起,一年一年地聊。这样聊了大概一个多星期,我们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素材。

除采访覃老师外,我们还陆续采访了蛟蛇溪大队的新老党支部书记、罗坪公社联校党支部书记和联校副校长、公社中心小学校长和覃老师的丈夫,走访了一批学生家长,并召开了公社中小学教师、蛟蛇溪小学学生座谈会。中间,还听覃老师上了几堂复式教学课。

10月29日,报社派记者杨明森、郭建新同志到达罗坪公社,我们的采写队伍力量加强了。对初稿修改推敲,很快定了一稿。我们于11月9日离开石门,当日明森和建新便带着采访组全体成员一个月的心血返回北京。

1983年12月1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通栏发表了《崇高的献身精神??记山区女教师覃申媛》一文。《人民日报》和《新华文摘》都全文转载了这篇通讯。

1983年12月7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开展向覃申媛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1984年3月24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刊发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毛致用的署名文章《学习覃申媛》;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期间,一部记录覃申媛事迹的电影《烛光》在全国放映。一时间,成百上千的信从大江南北、海内海外,飞到覃申媛的蛟蛇溪小学,大家都在赞扬着这位为党的教育事业不惜献出自己一切的人民好教师。(本报记者赖斯捷整理)

充满激情的岁月

翟博

1991年初,我接到报社一项任务,去延安采访。那时春节刚过,陕北的天气非常冷,我与报社摄影部的两位同志,清晨出发,坐了一天的长途汽车,夜幕降临时分,赶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当晚,我们顾不上旅途劳累,连夜听取了延安地区教育局局长武耀东对全区教育情况的介绍。当了解到延长县下西渠小学教师王思明发扬延安精神,自力更生改变学校面貌的事迹后,我非常激动,意识到这是个大典型,一股非去不可的激情油然而生。

于是,我向延安教育局要来一辆吉普车,第二天一大早就向延长奔去,独自一人去了下西渠小学。延安距下西渠村160多公里,汽车在黄土高原的梁峁上穿越了一整天,在暮霭笼罩大地的时候,我终于在黄土地深处找到了这所学校,一个山村教师为了黄土地上的孩子都能够上学,三迁校址,四修校舍,默默地在这山沟沟里奋斗了20多个春秋,太令人感动了。那个寒夜,我与王思明老师围坐在火炉边,一直长谈到鸡鸣时分。

那时陕北刚刚下过大雪,道路上到处有冰凌,为了节省时间,我们白天赶路,晚上采访。第二天当我从下西渠赶到延长县,再从延长县出发赶往延安时天已经黑了,当时又下起大雪,县教育局的同志担心下雪天,山路不好走,都劝我明日再走,但我想到明天一早在延安已约好了采访,为了不失信,硬是坚持在雪花飘飞中上了路。雪越下越大,道路已有点看不清,而那山路一边靠大山,一边就是黑洞洞的深渊。司机有点担心,想返回县城,对我说:“翟记者,我们还是回县城,等明天早晨雪小了再走吧,今晚的雪太大了,我必须对您的安全负责!”看着车前远光灯下飞卷狂舞的大雪,我心里也捏着一把冷汗。可是,又一想如果不趁着山路还未结冰走出去,到明天道路结了冰,自己也许会被大雪“封”在延长县好多天,约好的采访怎么办?为了抢时间,我坚持继续赶路。也许是老天作美,汽车跑了几十公路山路后,等待走出大山,雪渐渐小了。就这样80公里的路我们走了6个多小时,赶到延安时已是夜里12点多了。

后来,我又两次到下西渠学校,追踪采访王思明,采写的长篇通讯《为了黄土地的明天》在1994年8月21日本报刊发后,在全国产生反响。1994年,王思明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十杰中小学教师”,当年教师节,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李岚清接见王思明,并与他亲切座谈。王思明还成为199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号召全国人民学习的先进模范人物之一,并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

至今,我都忘不了在陕北采访“全国十杰中小学教师”王思明途中,于风雪交加的夜晚在黄土高原雪拥道路车难前的情景。每每回忆起这次采访,我都激情澎湃,精神焕发,豪情满怀!

最珍贵的记忆

曹曦

从事新闻工作20年,许多的采访对象、写过的稿件都淡忘了,但2012年遇见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却成为我这一生中刻在心底的名字。

2012年5月9日,哈尔滨一家媒体报道了佳木斯市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失去双腿的新闻,当时记者是以突发交通事故的形式报道的。得知消息后,我请示了时任黑龙江记者站站长廉世民,他指示我立即采访。经过多方联系、了解情况、电话采访,采写了第一篇稿件。15日,3000多字的《最美女教师大爱动天地??记为救学生失去双腿的佳木斯市十九中女教师张丽莉》在一版头条刊发。

自此,张丽莉的消息几乎成为每天都要刊发的稿件,救治进展、英雄事迹、各界学习……报社各级领导、编辑记者都从不同角度关注着远在黑龙江的这位昏迷中的女教师。张丽莉的稿件在本报刊发了100多篇。该组报道受到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宣传部长的批示。

那段时期,我的思绪总是沉浸在张丽莉的事迹中,盼着她醒过来、坐起来、站起来。张丽莉在重症监护室救治期间,我只能从外围采访她的亲人、同事、学生、捐款者、医生、护士,跟他们一起流泪,在他们的诉说中,滋生着对张丽莉的敬意,涤荡着自己的灵魂。

采访中偶然了解到张丽莉平时喜欢跟爱人穿情侣衫的细节,我特意准备了两件随身带着,期待着有一天能送给她。几经辗转,8月14日黄昏,在重症监护病房,我第一次正式与张丽莉面对面。“你一定很累,真不忍心打扰你。”我的心疼发自心底。接过情侣衫的丽莉一直道谢,纯真的笑脸像个邻家小妹。当看到我拿来的一叠报道她事迹的《中国教育报》,更是爱不释手:“谢谢哦,谢谢,我以前上班的时候也很喜欢看《中国教育报》,这可是我的良师益友呢。”坦诚的话语,让每一个面对她的人都觉得熟悉、亲近,哪怕是第一次谋面。

9月2日19时,大批记者聚集在哈医大一院新闻发布厅,张丽莉将赴京接受康复治疗。9月4日,8700字的稿件《大爱感动中国??中国教育报记者对话“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见报。

现在,张丽莉的生活充实而幸福,而我依然关注着张丽莉的最新动态。感恩遇见。感谢采访张丽莉的那段经历,尽管常常伴着泪水、心酸的情绪,但她的精神支撑着我走过了那段岁月。时光流逝,唯有祝福。如同初见时的那一眼。

一次触动灵魂的采访

李见新

3月17日,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累倒在办公室。张伟去世第二天,本报以《倒在办公室的农村校长》为题,在全国率先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周口市委书记徐光、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先后对本报报道作出批示;中央及省市30多家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周口市委、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委、教育部分别下发通知,号召向张伟学习。

4月3日,受教育部党组委托,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负责人到秋渠一中看望慰问张伟家属并召开座谈会。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看到张伟事迹后,对其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4月9日,刘延东在郑州接见张伟家属时指出,张伟是新时期“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4月21日,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对本报率先报道、持续关注张伟事迹所做的大量工作作出批示。

从3月18日第一次采访张伟,到6月19日全省巡回报告结束,3个月的时间,我走遍了周口市11个县区,又辗转信阳、开封、洛阳、漯河等10多个市县、高校,或跟踪采访,或参与座谈,或巡回报告,见证了一名普通农村教师成为全国先进典型的全过程。

在此,我特别想说的是,花费3个月时间去关注一名老师,不仅写了20多篇报道,参与各种座谈会和领导接见活动30多次,应周口市委、河南省教育厅邀请作为张伟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全省做了38场巡回报告,还应河南电视台邀请作为两名主讲嘉宾之一参与《群众路线大讲谈》《聚焦中原》两期重要访谈节目,还应邀参加刘延东副总理接见张伟家属活动,等等。这些在我的记者生涯中,很多都是第一次,尽管连续数月四处奔波身心十分疲惫,但我想这份忙碌和辛苦是值得的。因为我清晰地认识到,对一名记者而言,再也没有比你的作品获得成功更高的褒奖……

从事教育新闻工作15年来,我采访过无数的人和事。然而,对张伟的采访却是我永远无法忘却的一次,也是我最为感动的一次,因为这是一次触动灵魂的采访。

重大教师典型报道

(部分)

1.于漪在教学上,她是个不懈的开拓者,她的课熔科学与艺术于一炉,摸到了语文教学的“命门”,至今她还影响着无数年轻教师。

??1985年4月16日《开拓者的风范??记上海市杨浦中学特级教师于漪》作者:陈亦冰王厥轩

2.韦造祥放着好好的村干部不当,他去端民办教师的泥饭碗,并把全部积蓄和家当搭进去,图的是“下一代有文化、有知识”,被称为“壮乡活雷锋”。

??1991年3月2日《大山深处的灯光??记壮乡活雷锋韦造祥老师》作者:尚欣佳周祖臣陈志伟

3.李吉林她是“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创立人,全国教改的旗帜性人物,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7年1月13日《奔腾的涌浪??记“情境教学法”创立人、特级教师李吉林》作者:张玉文

4.刘让贤用大半辈子时间,他倔强地做了一件事??扎根高寒大山,组织学生开展了多项创造性的班队活动,先后68次受到国家、省、地、县的嘉奖和表彰。

??1997年9月4日《唱响在青海高原的教育诗??刘让贤写真》作者:张圣华王仲林钟伟梁伟国

5.刘恩和他发动当地群众从10多公里外用身体驮运物资,一个人背来数十吨建材建设学校。他当选中共十六大代表,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2002年2月1日《山乡教育的“愚公”??刘恩和》作者:赵廷昌蔡继乐孟航宇

6.吕型伟因亲历了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教育,参与了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上海市教育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吕型伟,被称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

??2005年5月23日《“活化石”吕型伟》作者:续梅

7.孟二冬他主动要求参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教学工作。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

??2006年1月25日《天山见证支教情深??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作者:卢丽君

8.皇晓东他用心经营了一张学生就业资源网,只要听到有任何用人信息,便不顾一切地找上门,曾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称号。

??2009年1月4日《“就业奇人”皇晓东》作者:李伦娥章仙踪何频张志兵

9.王澍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是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2012年5月25日《王澍:瓦爿之上的建筑大师》作者:储召生

10.李保国他让一片片荒山秃岭成为老百姓发家致富的“聚宝盆”,他将自己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2月6日《“农民脱贫致富就是我最好的论文”??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作者:周洪松

中国教育报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揭晓

青岛向贵州安顺赠阅300份《中国教育报》

青岛教育系统连续10年向日喀则中小学赠《

中国教育报刊社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发

中国教育报刊社与北师大教育学部签署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