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中 一个严重的错误是......

高考志愿助手

家庭教育书籍是《儿童的人格教育》是世界教育名著译丛中的一本,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在儿童教育中,一个最为严重的错误就是,家长和教师对于一个偏离正道的儿童作出恶毒的断语。这种断语无助于情形的改变,它只会加重孩子的怯懦。相反,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正如诗人维吉尔所说,“我能,是因为我相信。”

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根本的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儿童自出生起,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发展图景,这种图景是无意识形成的,却无时不在。这种追求,这种有目的的活动自然反映了人具有独特的思考和想象能力;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我们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的思想绝不是客观的,而是和我们所形成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一致的。

人格的整体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个体对客观事实的观念和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因此,人类虽然生活在同样的事实世界之中,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塑造自己。

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为前提的,即人的自卑感。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会缓和自卑感。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人生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难以截然区分。

心理学家和为人父母者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类型的儿童在成长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社会情感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社会情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

理想的学校可以成为家庭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中介;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它还应该是传授生活知识和生活艺术的场所。

如果儿童进入学校时遭遇失败,那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与其说是学习的失败,还不如说是心理上的失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儿童开始对自己丧失信心。他们的气馁情绪开始扩展,回避有意义的行动和任务,总是尽可能地逃避,寻求自由自在之道和便捷的成功。他们不走社会所确定和认可的大道,而是选择能获取某种优越来补偿其自卑感的私人小道。对于这些丧失信心的儿童来说,选择最为迅捷的成功之道,最具吸引力。在他们看来,甩开社会的和道德的责任会给他们一种毫不费力的征服感,这比起走社会所确定的大道要容易得多。选择捷径显示了他们内在的怯懦和虚弱,尽管他们外在行为却表现出相当勇敢无畏。

我们是从行动来认识他的人格,他的人格也不是通过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他在环境中的行动表现出来的。

个体的生活目标是决定性的。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并反映在这个人的行动上。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变坏,或出现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迹象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要注意它产生的原因。

儿童通常在2岁或3岁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追求优越的目标。这个目标总是在眼前指引着他,激励他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这个目标。错误目标的确定通常是基于错误的判断。不过,目标一旦确定就不易改变,它会程度不同地约束和控制儿童。儿童会寻求以自己的行动落实自己的目标,他也会调整他的生活,以便全力以赴地追求和实现这个目标。

学校必须学会把儿童视为一个具有整体人格的个体,一块有待琢磨的雕饰的璞玉。学校还必须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对特定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判断。学校不能把特定的行为视为一个孤立的音符,而是要把它视为整个乐章的组成部分,即整体人格的组成部分。

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处于“下游”,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追求优越和自卑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雄心过度就会给孩子带来紧张心理。短时间,孩子尚能承受,不过,时间一长,这个压力对孩子来说就太大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花太多的时间在书本上,而忽视了其他活动。这种孩子通常会回避其他问题,受自己膨胀的雄心驱使,他们总想名列前茅。对于这样的发展,我们很难感到满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身心不可能获得健康发展。

这种儿童把他们的生命目标仅仅局限在超越别人,并由此来安排他们的生活,这对他的正常发展并不是十分有利。我们要不时地提醒他们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书本上,要经常出去走动,呼吸新鲜空气,多与同伴玩耍,关注其他的事情。

在当今世界,人们更为关注可见的成就,而不看重全面和彻底的教育。我们知道,那种不经努力获得的成功是容易消逝的。因此,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无益处。相反,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勇敢、坚忍和自信,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不能丧失勇气,而是要把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追求优越的心理没有转化为学校的要求,而是表现为对学校要求的拒绝。于是,他表现出一系列行为症状,逐渐堕入不可救药的境地,甚至不仅没有进步,还在退步。他越来越乐于成为一名小丑,不断地捣蛋戏谑,引人发笑,除此之外,无所用心。他还会激怒和招惹同学,旷课逃学,或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打成一片。

学校不能把自身视为目的。学校必须清楚,它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教育学生。因此,学校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放弃成为理想学生、模范学生的儿童。这些学生追求优越的心理并不必然弱于那些正常的儿童。他们只不过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去做其他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他们相信,这些事情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且不管这种相信是对还是错。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早年曾无意识地在这些领域进行过摸索,并获得过成功。因此,虽然他们不能在数学上取得优异成绩,不过,他们可以成为运动场上的健将。教师千万不要轻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成绩,而是要把这种成绩当作教育的突破口,鼓励学生在其他领域追求同样的进步。如果教师一开始就从孩子某一方面的长处出发,鼓励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在其他领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大为轻松了。这犹如把孩子从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引入到另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因此,既然所有的孩子(弱智儿童除外)都具备取得学业成功的能力,那么,学校所要做的只是克服那些人为设置的障碍。这些人为的障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学校把抽象的学业成绩,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目的作为评判标准。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对于这些问题负有教育和校正的任务,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只是孩子早期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场所而已。

如果他们上学迟到,我们也不能惩罚他们,因为这只能加强他不喜欢学校的感觉。惩罚只能让孩子更加认定他不属于学校。如果父母责罚孩子,强迫他上学,那么孩子不但不愿上学,而且还会寻找方法来应对自己的处境。当然,这些方法就是为了逃避困难,而不是面对和解决困难。我们可以从孩子的每个动作和行为中看出他厌恶学习,无力解决学业问题。他的书本从不在一块,总是忘记或丢失它们。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经常忘记或丢失书本,完全可以肯定,他在学校并不如意。

每个孩子都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错乱。

对于孩子来说,必须记住,如果他们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方向,他们就不能从消极的经验中获得积极的教训,因为他们完全不理解问题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教育儿童不要把他们的生活看作一系列互不相关的事件,而是要把自己的生命视为一种贯穿所有相互关联的事件的线索。任何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他的整体生命的背景,而且只有参照所有既往的事件才能得到理解。儿童只有理解了这一点,他才能够洞彻他偏离正道的原因。

懒惰的儿童无需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他即使无所建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原谅;他无需努力,总表现出一种无所谓和闲散的样子。不过,他的懒惰却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最起码他的父母得为他操劳。想想看,有多少孩子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而不惜代价。这样我们就会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想通过懒惰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

许多儿童之所以懒惰,是为了缓解他们的处境。这样他们就可以总是把目前的无能和无所成就归咎于懒惰。人们很少指责他们能力不够;相反,孩子的家人通常会说:“如果他不懒惰,他什么都能干!”孩子对这样的说法沾沾自喜,因为它对缺乏自信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安慰。此外,这种说法还成了一种成就补偿,这对孩子和成人都同样如此。这个富有欺骗性的“如果句式”??如果不懒惰,他什么都能干??使得他的毫无成就感变得尚可忍受。一旦这个孩子真的取得点什么成就,这些成就会在他们心目中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种些微的成就与他之前的毫无建树形成鲜明对比,并因此受到人们的赞扬。而其他那些一直埋头努力的孩子虽然取得了更大的成绩,受到的赞扬反而更少。

懒惰的孩子就像走钢丝者,下面总是张着保护网,这样他们即使掉下去,也不会受伤。人们对于懒惰者的批评总比其他的孩子温和得多,因而也不会强烈地伤害他们的自尊。说他们很懒要比说他们无能,对他们的伤害显然会小一点。简言之,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人的一种屏障,但同时也阻碍了孩子着手去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

教师总是相信惩罚可以使他改正,但他们总是以失败告终。即使是最严厉的惩罚也不能使一个懒惰的孩子变得勤快起来。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卑,因而力图通过富有成就的追求来克服这种自卑感。只有当自卑感阻碍了这种富有成效的追求,或当它由于对器官缺陷的反应而加剧到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它才会是心理问题。这时我们就会形成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过分的自卑感,它必然促使人去寻求可以轻易获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夸大困难,消解自己的勇气,从而堵死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一个被剥夺了对未来信心的孩子就会从现实中退缩,就会在生活中无益和无用的方面追求一种补偿。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是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这就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只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教育才可能成功。

一些儿童过于看重自己,另一些则认为自己一文不值。对于后者稍加考察就会发现,这些孩子身边的成人曾经千百次地重复“你将一事无成!”或“你真蠢!”之类的话。

听到此类否定性的责备,儿童很少不被深深刺伤。不过,也有些儿童会通过贬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来自我保护。

如果一个儿童多年来一直沿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期望仅仅通过一次谈话就可以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教育者要有耐心。如果一个儿童取得了进步,后来又出现了反复,这时就需要向他解释清楚,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些心怀怨恨的儿童通常会有一种破坏和毒害别人生活的性格特征。他们缺乏应付环境的勇气,因此,便试图通过欺凌弱小,或通过大幅度提高对他们的友善来补偿其无力感。只有当别人接受他们的控制时,他们的友好态度才会维持下去。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天赋决定的,也不是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自己对外在现实以及他与外在现实的关系的看法才决定了儿童的发展。

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的处境,以他的错误判断来理解他们。我们不要期望儿童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行动,而是要认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犯错误。的确,我们应该记住,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不仅不可能,也不必要。如果儿童的错误是天生注定的话,那么我们也不可能教育他,或改善他。如果我们相信儿童性格是天生的,我们就不能够、也不应该做教育儿童的工作。

如果这个儿童遭遇了一系列不幸事件,并由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误理解的话,任何一个挫败,都会促使他认为自己无能。这是因为他对困难特别敏感,并把任何障碍都视为他缺乏力量和毅力的证明。

我们把一个孩子是否会运用数学视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数学是少数几个给人以安全感的学科之一。数学是一种把我们周围混乱的世界用数字稳定下来的思想操作。具有强烈不安全感的人通常拙于计算。其他的学科也是这样。写作就是把只有内在意识才能知道的声音话语固定在纸上,从而给予作者一种安全感。

孩子制造麻烦通常表现在睡觉、起床、吃饭或洗澡,甚至表现在噩梦和尿床。孩子所有这些表现都是为了试图赢得某个人的关注。他接二连三地制造麻烦。似乎在不断寻找控制成人的武器。如果儿童表现出这些特征,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孩子的环境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惩罚是没有用的;儿童常常还会刺激父母惩罚他们,并通过这种方式让父母明白,惩罚完全没有用。

一些孩子能够忍受别人的嘲笑;另一些孩子可能就因此丧失勇气,回避困难,并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外在的表面形象,这也表明了他对自己没有信心。如果一个儿童不断地和人争吵和争斗,总是担心,如果自己不主动进攻的话,就会受到他人率先攻击,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他对环境充满敌意。这种儿童缺乏顺从,并把顺从视为卑下的标志。按照他的理解,对别人问候予以礼貌的回应也是屈辱的行为,因此要傲慢无礼地回应;他从不抱怨,因为他把人前抱怨视为一种低声下气的表现。他从不哭泣,甚至在本该哭泣的时候大笑,给人一种缺乏情感的冷酷的英雄形象,实际上,这恰恰是一种害怕表现出虚弱的标志。实际上,没有一个残酷的行为,其骨子里不是隐藏着虚弱。真正强大的人是不会对残忍感兴趣的。

如果一个孩子自愿与人隔绝,这就表明他对自己与别人竞争没有足够的信心,表明他对优越感的追求过于强烈,以至于担心他在交往群体中只起到次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批评他的同学,并试图贬损他们,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种贬损他人的倾向就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儿童盛气凌人,吹毛求疵,总以为比别人知道得更多。他们实际上是用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虚弱。

个体心理学不主张用过于严厉或过于温和的方法教育孩子。我们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使他们避免犯错误,不断地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并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对孩子过于挑剔和严厉的父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使他们完全丧失勇气。而过于温和或溺爱的教育又会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和依附某人的倾向。因此,父母既不要以玫瑰色的色彩美化现实,也不要用悲观的态度来描摹世界。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尽可能充分地为生活做好准备,使他们以后能够应付自己的生活。那些没有被教育面对和克服困难的孩子以后会寻求回避生活中所有的艰难险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范围越来越小。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通过经验而学习,当然,这应该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来,孩子的行为就不是受到他人强迫的限制,而是受到事实本身逻辑的限制。

有语言障碍的儿童通常是由于过分被宠爱的缘故。这些孩子在尚未表达自己的愿望之前,母亲就已为他做好一切了。孩子没有感到说话的需要!从而也就丧失了与外界的接触,丧失了社会适应的能力。

如果我们不断地告诉一个小孩他很坏、很蠢,那么,不要过多长时间,他就会相信我们的断言是对的,并最终丧失了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勇气。孩子不了解环境才是拔除他自信的根源,并会不知不觉地相应规划自己的生活,以证明对他的错误判断是正确的。这个孩子会感到自己天赋不如别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有限。从他的态度中我们可以准确地看到他消沉的心境,这种心境与环境对他的不良影响直接相关。

儿童的成长总有一些主观和独特的东西。教育必须对儿童独特的个性有所了解,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则来教育儿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不同的儿童运用同一教育原则却取得了不同效果的原因。

新环境是对儿童准备性的一种测试。如果儿童准备充分,他就会满怀信心迎接新环境。如果他对新环境缺乏准备,他就会感到紧张,并进而产生一种无能感。这种无能感会扭曲儿童的判断力,并对环境做出不真实的反应,即这种反应和环境的要求格格不入。换句话说,儿童在学校的失败不仅仅是由于学校系统的无效,还主要是因为儿童准备上的缺失和不充分。

孩子丧失自信的第一个迹象经常是他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孩子初始遭受的失败,一般都没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它对孩子可能是个灾难。

学生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兴趣。促使并保持学生的专注,发现学生是否专注或是否能够专注,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部分。

对于这些在学校里难以适应、成绩不佳和考试不及格的孩子,批评或责备是没有用的。相反,批评和责备只能让他们相信,他们不适合上学,并对上学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

仅仅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例如分数)来对孩子进行评价和判断是愚蠢的。我们倒是应该把学校成绩报告视为儿童目前心理状况的反映。这些成绩报告反映的不仅仅是他所获得的分数,更是反映了他的智力、兴趣和专注能力,等等。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好或因为他懂得比别人多,而把跳级作为一种奖赏。如果这些成绩出色的孩子把一些时间投入到课外学习如绘画、音乐等,这对他们更有好处。这对整个班级也有益处,因为他对其他学生也是个激励。

如果一个孩子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并取得了成功,那么,这会激励他尝试去学好其他的科目。教师的一个职责就是利用学生的成功去激励他获得更多的知识。单是学生自己并不知道如何做到这点,不知道如何依靠自己来提升自己,这就像我们所有人从无知迈向有知时经历困惑而需要帮助一样。不过,教师能在这方面给予学生帮助。教师若这么做,他就会发现,学生会认识到这一点,并予以积极配合和合作。

心理学和教育是同一现实和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指导心灵,就需要了解心灵的运作。只有那些了解心灵及其运作的人才能运用他的知识指导心灵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标。

负有教育职责的人或教师不应该认为他是儿童唯一的教育者。外界的影响也会涌入儿童的心理,并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他。

只有当一个儿童缺乏社会情感时,生理疾病才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对于一个感到自己是环境一分子的儿童,危险的疾病对他心理的影响不会像这种疾病对一个被溺爱的孩子那样强烈。

儿童生活中的另一个“暗礁”是跟陌生人、家庭的熟人或朋友的接触。跟这些人接触之所以会对儿童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是因为这些人实际上并不真正对孩子感兴趣。他们喜欢逗孩子开心,或在最短时间内做那些可以给孩子留下印象的事情。他们对孩子的高度赞扬,会使孩子变得自负起来。这些人在与孩子短暂相处中,会尽力宠爱、纵容他们,从而会给孩子的正常教育带来麻烦。所有这些都应该加以避免。不应该让陌生人干扰了父母的教育方法。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不仅有责任教育孩子阅读、书写和做算术,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心理气氛,这样,孩子就不会比其他孩子承受更大的困难。

我们通常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和成人完全不同。我们也会忽视,孩子是根据自己独特的兴趣来理解事物的。

一个太缺乏社会兴趣的人,其社会兴趣有时会以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社会兴趣丧失了一种分寸感,一心只想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他们的社会兴趣过于强烈,从而会阻碍他们自己的成长。我们知道,一个人要真起对他人感兴趣,并为公共事业奋斗,他首先必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必须有东西可贡献给社会,如果这种贡献真的有内容、有价值的话。

阻止青春期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培养友谊。孩子之间应该成为好朋友或好伙伴。孩子也应该和家庭成员和家庭之外的人成为朋友。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想到信任。孩子也应该信任父母和教师。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