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村优秀教师到底靠什么(一)

高考志愿助手

如果一个制度只让一部分人做奉献,而让另一部分人享有种种权利,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为此,要真正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认真做好具有正确导向的制度建设。

■程方平

刚刚开学,令人担忧的老问题又出现了。一位乡村教师给媒体写信,困惑地问道:“农村为何留不住优秀教师?”因为他所在的“只有三十多个初中老师的学校,一次被城里中学通过考试选拔走了九位年轻的优秀老师,十二个班主任一下少五个,其中有本期初三班的几门主课老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全部被选拔走了。”因为新老师一时难以到位,竟让整个学校的开学工作陷入瘫痪。这位教师提出“优秀的乡村中学竟然成了城市学校的‘育师场’,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并非偶然,也并非只此一个地方存在问题。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这类现象较为严重。今年笔者曾去过中原地区和南方的几所乡村小学实地调查,发现除了校舍是新盖的,其他办学条件普遍不到位。坚守在学校教书的,除了“校长”,往往只有一两名中老年教师和少数“特岗”教师,在城市小学能开的课,在乡村学校经常开不齐。对此,笔者曾多次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并呼吁教育督导系统切实负起责任来,为广大乡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支持与保障。

从2000年起,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就明确表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正在着手推进校长和教师的合理流动,以保证并提高乡村与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但在现实中,反向的力量似乎难以阻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之常情,部分教师选择离开乡村也无可厚非。但是,我国的义务教育质量如何保障,乡村教师如何留住,的确是当下必须要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教师流动的“口子”放开了,且没有相应的补充与激励机制,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开始大量流失。开始是“孔雀东南飞”,后来“麻雀也东南飞”,在全国许多地区,乡村学校的“空巢”现象已十分严重。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城市学校、名牌学校以自己特有的条件与优势,到处挖名校长、名师。在少数名校表面的辉煌和荣耀背后,是许多欠发达地区教育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