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新《于成龙》观后感范文

高考志愿助手

篇一:《于成龙》观后感范文

吴子牛,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代表作《历史转折中的*》《贞观长歌》《天下粮仓》《晚钟》《于成龙》等。近日,记者结合电视剧《于成龙》的热播,就正风反腐话题对吴子牛进行了专访。

记者:《于成龙》收视率不仅破“2”,而且“一剧两开年”,继1月3日在央视一套热播后,农历正月初二又在央视八套复播。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该剧契合正风反腐的时代背景,有现实意义。您怎么看?

吴子牛:首映时我很吃惊,据央视节目部统计,1月3日当天收视率就达到了1.27,最后两集的收视率高达2.16,屡占全国收视率榜首。我们前期没怎么宣传,交给央视三天后就播了,没想到老百姓这么喜欢。观众是有选择权的,他们在家里拿着遥控器可以自己选台。

我拍戏时就老说,这部戏非常“接地气”,就是说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于成龙身上折射出很多光芒,这种历史正气,穿越近四百年历史,仍有很强的现实温度。我们说于成龙有家国情怀,老百姓也有!他们喜欢这部剧,正是基于对自己国家民族的爱。于成龙身上清廉担当爱民的正气,为百姓审视官员提供了一面镜子,这就是这个片子观照当下的意义。

记者:从《南京大屠杀》《国歌》到《历史转折中的*》,某种意义上,您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心境。拍摄《于成龙》,想表达什么心情?

吴子牛:不论电影,还是电视剧,一名导演接任何题材,都是有感而发的。除了你说的这几部,我拍的《贞观长歌》和《英雄郑成功》等,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在里面。

接到剧本后,我认真地研究了于成龙,被他深深地感动了,我就想把这种感动用作品表现出来。主创开会时我曾说,如果一味描写几百年前这个人的事,意义不大,但如果可以撞击今天的生活,让你我对这段历史产生共鸣,这就是文艺作品对人们生活的帮助。

记者:您说过,找到了故事主人公的“魂”,就找到了一部剧的“魂”,于成龙的“魂”是什么?您心中的“好官”是什么样子?

吴子牛:他的“魂”就是家国情怀、为政清廉、敢于担当,是他那颗令人感慨万千的赤子之心!他打动我的首先是他作为中国文人,身上有着强大精神力量。我国是有几千年深厚文化传承的国家,《礼记》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于成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思想基础所在,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储备,45岁掣签出仕的他是不可能有那么大建树的。

他的“廉”尽人皆知,康熙皇帝称他“天下廉吏第一”,他任职每个地方的老百姓都称他“于青菜”。更重要的是,于成龙既廉且能,敢于担当,从县令做到了地方大员,去罗城上任时,被土匪绑、差点丢了性命;在福建他指出“衙蠹之害”,即官场上的不担当,挽救了数千人的性命;在直隶杀过贪官恶吏,包括自己的小舅子……

于成龙身上寄托了我对“好官”的理解。他是立体的,是爹娘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孩子们和蔼的爹爹和爷爷,朋友眼中的好大哥,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百姓心中的父母官,皇帝赞不绝口的能臣廉吏。现在的党员干部也应该向他学习。

记者:拍戏时,您善于宏大主题中的细节刻画,在正风反腐的主题下,您和身边人的工作、生活有哪些细节变化?

吴子牛:太多了!我是一名文化人,更是普通百姓,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感受很深。比如奢侈品、艺术品市场,有些字画、工艺品和艺术品,原来价格被炒得虚高,而且高得离谱,现在基本回归正常了。实际上,官场上的不正之风会纵容社会上的奢靡和造假之风泛滥,这都是不健康、不正常的。现在,有些字画的价格一落千丈,比如原来卖20万元一尺,现在2000元都不到,为什么?原来有人喜欢要,有人喜欢送,八项规定之后,这些都被管住了!包括一些被哄抬的高档酒价格,现在也回归正常了,老百姓也能消费得起了,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到这种正气带来的变化。我认为就应该有一股浩荡正气充盈在干部队伍里、社会上和生活中,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

记者:听说您拍戏很“抠”,从来不坐房车,很少用大牌演员,为什么?

吴子牛:对,我从来不坐。我认为一名坐在房车里的导演不可能拍出好戏,导演应该永远在现场,永远坐在监视器前。而且我拍戏很少用大牌演员,拍戏的钱应该用在制作上。现在有的演员演出费动辄就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越炒越高,我也不理解。如果只投资少数几名演员,恐怕这一年国人就只能看这几个人的戏了。可是,有很多真正的艺术家,他们不是大牌明星,但能创作出好作品,把他们边缘化是不应该的,我们的文化应该是尊重劳动和创作。

现在我们也在呼吁,要让合适的演员饰演合适的角色、创作伟大的作品,这才是对的文艺风气。*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说道,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人民和祖国鼓与呼。我非常认同,文化是有使命感的,是能传承伟大精神力量的,不能让浮躁奢靡之风充斥在文艺中。比如《于成龙》这部戏,如果找很多当红明星,但从年龄和外形上都不像那个角色,这部戏就折了。

记者:您拍了很多与反腐倡廉相关的“历史剧”,如《热血忠魂之独行侍卫》《天下粮仓》等,是否与自身经历有关?有没有打算将当下的正风反腐实践拍成“现实剧”?

吴子牛:这些和我自身经历没有关系,应该是与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相关。我是非常喜欢拍成现实剧的,很希望有一部这样的剧本,拍出来肯定是一部让老百姓点赞、让社会充满正能量的剧,而且,如果要拍至少要拍上中下三部曲,各30多集。实际上,这种题材在我国的影视里曾经有过,但是总的来说量很小、辐射面也不大。我觉得随着国家越来越强盛,需要这样的剧来反映,对影视来说,这是一座富矿。

篇二:《于成龙》观后感范文

中央电视台开年大戏选择了反腐题材历史剧《于成龙》,意味深长。该剧好评如潮,不仅在于这是一出好戏,更在于中国历史上有于成龙这样的好官,这一艺术形象精准地呼应了央视同时间播出的专题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当下我们正在进行反腐败斗争,虽然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态势,但是反腐斗争仍然艰巨复杂,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胸怀国家心系民生、清白一心可对天地的“于成龙”。

电视剧《于成龙》以层层递进的叙事节奏,紧紧围绕廉吏于成龙从七品芝麻官做到两江总督这一封疆大吏的主线,表现了主人公从为百姓处理芝麻小事,到主理影响国家政局的大事国事,高举“天理良心”之正气的历程。全剧脉络清晰,剧情紧凑,高潮迭起,大气磅礴,一改拖泥带水和节奏缓慢等国产剧常见的问题。官场中的坎坷,主持公道的艰难,为民伸张正义的凶险,“待民要宽、治吏当严”的为官主张,以及家国情怀的忠贞……这些戏剧冲突都紧扣于成龙为官的生命历程、人生追求,展现了人物命运的跌宕,更突显了主人公“为政以德”的精神追求,生动诠释了他以民为本、勤政清廉、敢于担当的官德。剧的主心骨立住后,全剧又庖丁解牛般地对每一个矛盾冲突进行丝丝入扣的展开,君臣佐使,主次分明,使得整部电视剧张弛有力。

于成龙大器晚成,直到45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罗城县知县。此后,他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皆有政声,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开启了革弊风清的时代风尚。于成龙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他在价值观形成阶段所受的文化教育。剧中,于成龙告别家乡赴罗城履职的重头戏不是乡亲们的欢呼送别,而是临行前永宁书院邢先生和母亲的重托。邢先生把自己心爱的读《论语》、讲《论语》的心血所得《论语别叙》赠与于成龙,并教导他:半部《论语》治天下。要始终恪守儒家思想的教诲,事事当思为人做官之道,以仁爱之心待人。

读了近40年书的于成龙从小耳濡目染儒家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思想,释家积德行善、因果相报的信念,加之于成龙生长于国家社稷饱经动荡之时,深切忧患百姓离乱之苦,使其始终恪守“天理良心”这四个字的为官理念。于成龙改革盐务,修复城池,缉盗捕匪,平冤狱、免徭役、纳流民、开荒田,乃至创办养济院等作为,其为官的宗旨就是心系百姓,造福百姓,为民请命,面对权贵不卑不亢。于成龙的担当诠释了“廉政”一词的深刻涵义,他的“廉”不仅是自律,更是冒着丢官甚至被杀头的风险千方百计地为老百姓干事,这是有责任担当的廉,是坚信邪不压正的廉,他的廉与为官贪者、与为官“只廉不政”的明哲保身者形成了鲜明对比。时势造英雄,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出现还离不开当时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剧中的康熙,作为背景人物戏不多,表面上看是很次要的人物设置,其实是全剧隐形的关键人物。“天下廉吏第一”是康熙帝给予于成龙的赞誉。正是康熙开明治国的良好政治氛围,廉吏才能脱颖而出且被重用。

《于成龙》这部电视剧没有用天价片酬请来的当红明星,看不到剧中人物违背历史描红画眉的现代流行妆容。导演的功力与艺术自信,实力派演员的出色演技,加上先胜一筹的剧本基础,使该剧成为高水平的历史正剧。《于成龙》拒绝戏说,不刻意追求和强化人物情节的传奇性,是史传精神的一次回归,让观众感受到历史剧的一股清流。这部弘扬民族正气的历史剧用好口碑和高收视率告诉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靠历史虚无主义的戏说与消解,更不能丢掉民族文化内核而符号化地嫁接他者价值观。我们向世界输出优秀中华文化,依靠的是如《于成龙》这样充满浩然正气的优质文艺作品,而不是靠胡编乱造和粗制滥造来虚无历史。我们期待更多这样有民族文化担当、坚守艺术创作底线、弘扬民族正气的正剧不断出现。

篇三:《于成龙》观后感范文

反腐题材历史剧《于成龙》是央视开年大戏,该剧好评如潮。

电视剧《于成龙》以层层递进的叙事节奏,紧紧围绕廉吏于成龙从七品芝麻官做到两江总督这一封疆大吏的主线,表现了主人公从为百姓处理芝麻小事,到主理影响国家政局的大事国事,高举“天理良心”之正气的历程。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我们理应为该剧的开播点赞。

电视剧《于成龙》脉络清晰,剧情紧凑,高潮迭起,大气磅礴,人物命运跌宕,突显主人公“为政以德”的精神追求,整部电视剧张弛有力。

《于成龙》没有用天价片酬请来的当红明星,看不到剧中人物违背历史描红画眉的现代流行妆容。充分体现了导演的功力与艺术自信,实力派演员的出色演技,该剧成为高水平的历史正剧、反腐正剧。

《于成龙》不刻意追求和强化人物情节的传奇性,让观众感受到历史剧的一股清流。当下我们正在进行反腐败斗争,虽然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态势,但是反腐斗争仍然艰巨复杂,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胸怀国家心系民生、清白一心可对天地的“于成龙”。

笔者认为,电视剧《于成龙》形象精准地呼应了央视同时间播出的专题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时,期待更多如《于成龙》这样有民族文化担当、坚守艺术创作底线、弘扬民族正气的正剧不断出现。

历史正剧《于成龙》观后感精华篇

“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观后感【多篇】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五篇精华篇

央视历史正剧《于成龙》观后感多篇

央视开年大戏《于成龙》观后感

党员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