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主变革带来的“蝴蝶效应”(一)

高考志愿助手

“学校领导班子思想开始疲惫波动、引领乏力,老师们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以灌输为主的课堂如何改?学校100多门零零散散的校本课程怎么实施?……”山东省莱芜市口镇中学曾经从一所多校合并、连续7年没得过教学奖的农村初中,经过四五年努力后变成省级规范化学校。如今这所学校却遇到了新的瓶颈,进入了发展的“高原”期。在山东,除了口镇中学,还有不少其他学校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为解决办学中遇到的新瓶颈,2011年3月,山东省教育厅决定从全省17个市中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一般水平的17个县(市、区),再从每个县(市、区)中选择1所高中、1所农村初中、1所农村小学,总共51所学校,实施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改革创新工程(简称“1751”工程)。

学校主动求索,专家把脉会诊

“变革始于学校发展规划,起点是通过调研、诊断,摸清学校的真实状况。”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山东“1751”工程启动之初,就遴选专家教授、教学科研人员、齐鲁名校长等组成近50人的专家团队,专门为学校发展把脉诊断、出谋划策。

“我们深入访谈6800多人次,收回调查问卷18000余份,为每所学校提供发展诊断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红婷说。

“在此基础上,我们成立了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引入专业力量,以项目学校为基地,力争通过三至五年培育一批改革创新、自主发展的示范学校,引领带动区域教育发展。”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张琳介绍。

“很多原以为可圈可点的做法,在专家的追问下,漏洞百出,常常被问得满头大汗、无言以对。”口镇中学主管课程开发的主任宋振兴说,“比如学校课程虽然很多,但经过专家的分析讲解我们才发现,很多课程只停留在主题式活动水平上,对于为什么要开发课程,什么是好课程,怎样达成课程育人等,缺乏进一步思考。”

在随后的几年里,口镇中学在专家团队的持续跟进指导下,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培训,整合提升学校课程,将104门零零散散的学校课程,归纳成四大类20多种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