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事不避难 义不逃责(三)

高考志愿助手
是在有意识地栽培、提升学生。”《汤用彤传》1996年在台湾出版发行,并收入《世界哲学家丛书》。

“汤先生对北大哲学系以及哲学后辈学者充满期待。”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说,他十分关心哲学系未来的发展,“我刚任哲学系主任时曾请教先生。汤先生认为北大哲学系应该培养出更多的哲学家,应更多关注哲学问题;先生强调哲学系学科之间应打破壁垒,做中国研究要学习西方知识,要有国际视野,学习西方哲学也要有中国根基。这是汤先生个人追求的一贯理念。他本人也是身体力行者。”

融会古今中西

开哲学研究风气之先

9月11日,在北大人文学苑1号楼108室,汤一介先生灵堂正式开放并接受社会人士吊唁。灵堂中央悬挂着汤先生的巨幅照片,两边是一对长长的挽联:“阐旧邦出入佛道修儒典三教人物各有乐地,辅新命会通中西立人极四方圣贤皆同此心。”这幅挽联出自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之手,是对汤先生追求古今中西文化融合的生动概括。

1981年,汤一介发表了《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诸问题》一文,率先提出将哲学史作为认识发展史来考察,并试图突破50多年来“唯心与唯物两军对垒”以及“唯心主义”是反动的、“唯物主义”是进步的等教条,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快速推进了学术界反对极左教条主义的进程。在由《中国早期道教史》一课修改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汤一介大胆提出,必须把“宗教”和“迷信”区别开来,迷信已经被科学否定,而宗教信仰则是人们某种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它不可能被科学否定,也不需要为科学所证实。汤一介以他敏锐的哲学家眼光,提出了此前道教研究很少讨论的内容,首开新时期哲学研究风气之先河。

“汤先生不仅是读书人,一生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世界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他还是位‘士人’,他视天下为己任,有家国天下情怀,他做学问、提出问题都是深植于自己的时代,汤先生对北大、对国家、对民族的关心,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体现了他的责任感,以及由责任感引发的学术研究动力。”王博深情地说。

他在《我的哲学之路》这篇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