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事不避难 义不逃责(一)

高考志愿助手

汤一介在伏案工作。

汤一介与夫人乐黛云在书房。

他是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界开风气之先的代表性人物,他对中国哲学精神特质高屋建瓴的把握和阐扬、对魏晋玄学的深度阐释和研究、对道教和佛教的探幽发微、对中国阐释学的深度发掘、对文化问题富有现代性精神的深入思考、对一些大型项目卓有成效的设计和指导,皆表明他既有究天人之际,探寻真善美的学术承担,更有兼济天下的现实关怀。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业之中。

■本报记者梁杰刘博智

9月9日,这一天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在北京病逝。汤一介今年88岁,他曾颇有感慨地说:“我这一生可以说是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的。”

德厚为师

聚天下英才而教之

虽然幼承庭训,家学渊深,但汤一介的学术生涯却从上世纪80年代才真正开始。那时,先生已年逾五旬。最好的年华已经过去,但他仍然意气风发地重登讲台,向往着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做点事情。

他开的第一门课是《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汤老师的课异常轰动,许多外系的学生也来旁听。教室一下子变得十分拥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中华回忆说。当时李中华正在北大哲学系读在职研究生,汤先生讲课之际,北大已恢复了招收研究生的制度。那时能为研究生开课的老师并不多,所开课程亦有限,因此,“一听说汤先生要讲‘玄佛道’,学生们都争着来听课”。李中华记得开课那天,他提前从家里跑步赶往教室,但一到教室,却发现一个座位也没有,就是可以站立的地方也很有限,他与同学开玩笑说:“听汤先生的课,痛感无立锥之地。”最后只好换教室,还是坐不下,再换教室,足足折腾了半个多小时。

这是李中华第一次听汤先生讲课。汤先生讲课,语言无华,语速不缓不急,嗓音不卑不亢,重点处常常复讲,基本上是照着讲稿讲,不添加任何“幽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