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娄星区水洞底镇方言声调的演变
摘 要:水洞底镇方言属于湘语娄邵片涟梅小片,有5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本文将水洞底镇方言与中古音声调进行比较,调查了老中青三代在声调上的发音状况,总结出水洞底镇方言声调的演变特点,并对影响水洞底镇方言声调演变的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洞底镇方言 中古音声调 老中青三代
水洞底镇地处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西南边陲,涟水河的支流孙水河流经此地。水洞底镇原隶属于涟源市的管辖范围。2017年2月14日,水洞底镇由涟源市划归娄底市娄星区管辖。水洞底镇总面积89平方公里,总人口45076人。根据鲍厚星、陈晖《湘语的分区》(稿)一文,水洞底镇方言应属于湘语娄邵片中的涟梅小片。①作为土生土长的水洞底镇人,笔者于2017年2月实地调查了自己的母语。本文拟从历时的演变和共时的差异来探讨水洞底镇方言声调的演变。
一、水洞底镇方言与中古音声调的比较
笔者根据《方言调查字表》[2]中的例字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调查出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水洞底镇方言以老年人发音为准)。
(一)水洞底镇方言声调的分化规律
1.水洞底镇方言调类有5个: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
2.平声按照声母的清浊分阴平和阳平。
3.上声的清声母和次浊声母读上声,全浊声母读阳去。
4.去声按声母的清浊分阴去和阳去,清声母归阴去,浊声母归阳去。
5.入声基本消失,清声母入声大部分归阴平,少数归阴去;浊声母大部分归阴去,少数归阴平。
(二)水洞底镇方言声调分化的具体情况
1.中古平声字在水洞底镇方言中读阴平和阳平,具体是古清、次清的平声字今读阴平,古浊、次浊平声今读阳平。特殊情况有:
(1)少数古清、次清平声字今读上声或阴去。
今读上声:??了脚;今读阴去:查 魁 泡 教 坳 监 ?(扇) 钻 胜 听
(2)个别全浊平声字今读阴平或阴去
今读阴平:涛 浑浑浊;今读阴去:瓢[嫖] 樵[瞧]
(3)少数次浊平声字今读阴平或上声
今读阴平:? [妈] 拿 悠 研 铅 篮 蒙 聋;今读上声:搂搂取 闽 寅
2.中古上声字在水洞底镇方言中读上声和阳去,具体是古清、次清、次浊的上声字今读上声,古全浊的上声字今读阳去。特殊情况有:
(1)个别古清上声字今读平声或阴去
今读平声:坞 沼 杞 估;今读阴去:倒 扫 剖 埂
(2)少数全浊上声今读阴平或阴去。
今读阴平:辫 菌;今读阴去:社 亥 负 键 肾 丈
3.中古去声字在水洞底镇方言中读阴去和阳去,具体是古清、次清的去声字今读阴去,古浊、次浊的去声字读阳去。特殊情况有:
(1)少数古清去声字今读阴平或上声
今读阴平:? 爸 岔 吓 输 痱 双双生;今读上声:泡 错 饷 揿
(2)少数古次浊去声字今读平声或阴去
今读平声:晕;今读阴去:预 谜 丽 隶 离 义 魏 胃 傲 茂 贸 ? 柚 验 艳 恋 原
(3)少数古全浊去声字今读上声或阴去
今读上声:渡 咳咳嗽;今读阴去:和 耙 械 饲 忌 ? 邵 调调动 袖 錾 陷 县
4.中古入声字在水洞底镇方言中绝大部分今读阴平或阴去,一小部分有上声和阳去。特殊情况有:
(1)少数古清、次清入声字今读上声或阳去
今读上声:撇 葛 渴 错 起 饺 塞 蓄;今读阳去:室 式 绩 扑
(2)个别全浊入声字今读阴平或阳去
今读阴平:蛰;今读阳去:瀑
(3)少数次浊入声字今读阴平或上声
今读阴平:蜡 腊 聂 拉 抹 孽 末 ? 越 脉 穆 肉 木 鹿 绿;今读上声:捏
鲍厚星、陈晖《湘语的分区》(稿)认为,湘语娄邵片中的涟梅小片“绝大多数地方都无入声调,入声派入不同的几类声调。”[1]根据以上分析,水洞底镇方言确无入声调,古入声字根据清浊分别派入阴平或阴去。这说明水洞底镇方言的声调跟鲍厚星、陈晖《湘语的分区》(稿)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二、水洞底镇方言老中青三代声调对比分析及入声字归派调查
笔者根据《方言调查字表》中的例字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得出水洞底镇老中青三代人的方言声调对比及入声字归派情况及其规律。
(一)老中青三代的声调对照
老年组: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
中年组: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
青年组: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
从以上情况看出,水洞底镇方言老中青三代人的调类大体是一致的,说明该地声调的调类比较稳定。
(二)老中青三代入声字的归派调查
1.老年组入声字归派情况
老年组入声归派情况前面已经具体分析过。从上文可以看出,入声字除了较大部分与方言无对应字外,清声母入声字的主要归派为阴平和阴去,浊声母入声字的主要归派是阴去。
2.中年组入声字归派情况
(1)清声母入声字调类归派(297字)
今读阴平的有95字,占总数的31.99%;今读阴去的有71字,占总数的23.91%;
今读阳去的有1字,占总数的0.34%;今读上声的有9字,占总数的3.03%;
入声字中与方言无对应的有121字,占总数的40.74%
(2)全浊声母入声字归派(126字)
今读阴去的有65字,占总数的51.59%;今读阳去的有4字,占总数的3.17%;
今读阴平的有2字,占总数的1.59%;今读上声的有1字,占总数的0.79%;
入声字与方言无对应的有54字,占总数的42.86%。
(3)次浊声母入声字的归派情况(104字)
今读阴去的有49字,占总数的47.12%;今读阴平的有18字,占总数的17.31%;
今读上声的有1字,占总数的0.96%;次浊入声字与方言无对应的有36字,占总数的34.6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水洞底镇方言中年组的入声字归派情况:除了一部分无对应字外,清声母入声字主要归入至阴平和阴去,少数几个归入阳去和上声;全浊声母入声字主要归入阴去,少数归入阳去、阴平、上声;次浊声母入声字主要归入阴去和阴平,个别归入上声。
3.青年组入声字归派情况
(1)清声母入声字归派(297字)
今读阴平的有107字,占总数的36.03%;今读阴去的有45字,占总数的15.15%。
今读阳去的有21字,占总数的7.07%;今读上声的有10字,占总数的3.36%。
入声字与方言中无对应的有114字,占总数的38.38%
(2)全浊声母入声字归派(126字)
今读阴平的有62字,占总数的49.21% ;全浊入声字与方言无对应的有64个,占总数的50.79%。
(3)次浊声母入声字归派(104字)
今读阴平的有18字,占总数的17.31%;今读阴去的有40字,占总数的38.46%。
今读上声的有1字,占总数的0.96%;次浊入声字与方言无对应的有45字,占总数的43.27%。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水洞底镇方言青年组入声字归派情况:除了方言中无对应字外,清声母入声字主要归派至阴平,一部分归派阴去和阳去,少数归入上声;全浊声母入声字主要归入至阴去;次浊声母入声字主要归入阴去和阴平,个别归入上声。
(三)水洞底镇方言入声字归派规律
将前述水洞底镇方言中消失入声字归派情况加以汇总,可以归纳出以下规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老中两代的入声字调类归属都是:清入分派阴平、阴去、上声,少数分派至阳去,其中分派阴平和阴去的比率较高;全浊入声分派阴平、阴去、阳去,其中阴去的比率较高,中年组在上声上有分派,老年组则没有;次浊入声分派阴平、上声、阴去,其中分派阴去的比率较高,这种分派与普通话有同有异。而青年组入声字的调类分派是:清声母入声字分派阴平、上声、阴去、阳去,其中分派阴平的较高,相比老中两代,分派阳去的比率增加;全浊入声字全部分派至阴去;次浊声母入声字基本上和老中两代保持一致。这符合湘语中娄邵地区入声字浊音清化现象[1]。
由此可以得出,水洞底镇方言入声字分派规律:水洞底镇方言中入声字的分派既有湘语娄邵地区的规律,又有普通话的部分影响。
三、影响水洞底镇方言声调演变的因素
(一)地理位置影响
水洞底镇地处娄星区与涟源市的交界处,原隶属于涟源市,近期受娄星区管辖。由于地理位置,水洞底镇方言声调系统容易受娄星区和涟源两地的影响。水洞底镇方言与娄底话[3]、涟源话[4]的声调对比中,我们发现三地方言的声调系统类似,其中,水洞底镇方言的声调明显受娄底话、涟源话声调的共同影响。三地方言的声调都是5个,但在具体的分派上有些细微的差别。
1.水洞底镇方言共有5个声调:阴平44、阳平13、上声42、阴去34、阳去21
2.娄底话有5个声调:阴平44、阳平13、上声42、阴去34、阳去11
3.涟源话有6个声调:阴平44、阳平13、上声42、阴去34、阳去11、入声33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水洞底镇方言声调与娄底话声调个数相同,两地除了在阳去的调值不同外,其余大同小异;与涟源话相比,涟源话还保留入声,水洞底镇方言入声消失。可见水洞底镇方言声调受娄底话、涟源话两地的影响,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水洞底镇方言的声调系统受两地地理位置的影响。
(二)普通话的影响
水洞底镇方言的声调还受普通话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各地经济交流日趋紧密,加上国家的推广普通话政策。随着普通话的影响不断扩大,方言中的某些字音声调会受普通话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普通话同化。比如,根据语音演变规律,古全浊上声应读阳去,但有“社、亥、负、键、肾、丈”等字今读阴去。又如,古次浊去声字和全浊去声应读阳去,但有“预、谜、丽、隶、离、义、魏、胃、傲、茂、贸、?、柚、验、艳、恋、原、和和面、耙、械、饲、忌、?、邵、调调动、袖、錾、陷、县”等字今读阴去。以上情况均造成阴去和阳去的混同,其重要原因就是普通?中去声不分阴阳。这说明水洞底镇方言声调显然受到了普通话影响。
(本文系2017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鲍厚星、陈晖.湘语的分区(稿)[J].方言,2005,(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刘丽华.娄底方言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4]陈晖.涟源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付爱丽 尹喜清 湖南邵阳 邵阳学院中文系 4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