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把”字句动词挂单问题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高考志愿助手

摘 要:“把”字句一直是?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也是一大难点。本文借鉴韵律句法学的研究成果,从韵律的角度对“把”字句中出现单音节动词这种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对外汉语课堂这一特殊的教学环境给予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把”字句 韵律句法 普通重音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无论在汉语语法界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都是一个重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学者们对“把”字句的研究不胜枚举。黎锦熙(1924)从句法结构入手对“把”字句中“把”的作用进行分析,首创“提宾说”;王力(1943,1944,1946)从“把”字句表示的语法意义角度对“把”字句进行研究,提出“处置说”这一观点,该观点后来成为汉语语法学界有关“把”字句语义研究与争论的核心问题;张旺熹(1991)将“把”字句置于具体的语境中,从语用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韵律句法角度对“把”字句动词能否挂单(这里的“单”指的是“单音节”)及其成因作具体的分析,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教学尝试提出一些建议。

二、理论基础

上个世纪90年代,由王还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1]指出,特殊句式“把”字句中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其中一条是:“动词一般不孤立存在于句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中文系必修课程教材《现代汉语》[2]在总结“把”字句特点时指出,“动词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比如“你应该把衣服洗”“我把他打”这类句子是不能说的。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听到“夫妻双双把家还”“我主爷帐中把令传”这样的句子。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有时候觉得“我把他打”这样的句子是拗口的,而“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样的句子是可以使用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混乱”现象的出现?本文基于韵律句法学,从历时的角度出发,综合研究“把”字句的形成、发展以及合法标准,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分析。

韵律句法学最重要的理论是“普通重音”,也有人称其为“核心重音”。“普通重音”规则是韵律学创始人Liberman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是句子在一般情况下或者是没有特殊语境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重音结构。“普通重音”规则的核心思想可表述为:如果任何一个语串的最后一个短语是[A B],那么B重于A。冯胜利在其著作《汉语韵律句法学》[3]中指出,“韵律句法学基本理论就是建立在以普通重音规则为基础的规则之上……明确地告诉我们句中重音实现的具体范围:最后一个短语结构。”

冯胜利在《汉语韵律句法学》中还提到“单双分枝的重音规则”。图示如下。

在上图结构里,“C”是一个双分枝单位,而“B”是一个单分枝成分,根据“单轻双重”的原则,“C”一定比“B”重。也就是说,在两个音节以上的组合里,如果前后音节数量不均,该结构的重音一定是在音节数量较多的那一枝。比如三音节词“*”“图书馆”,根据“单轻双重”的规则,这两个词的重音分别是“书记”和“图书”。

三、“把”字句动词挂单情况成因分析

我们都知道“我把他打”这样的句子在日常口语中几乎是不出现的,即单音节动词“把”字句是不合常理的。原因就在于:根据“普通重音”的指派规则,重音是在以动词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短语结构中操作的,“普通重音”是要通过动词指派到该动词右边的成分上,而“把他打”动词是“打”且动词右边没有其他成分,所以该结构的重音是动词“打”;但根据“单轻双重”的韵律规则,“把他打”的重音是左边的双枝成分“把他”。如下图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普通重音”的指派结果同单双分枝的指派结果矛盾,重音指派的结果没有满足“普通重音”的要求,这样一个“头重脚轻”的韵律结构不符合汉语前轻后重的韵律要求,所以,单音节动词的把字句在日常使用时是不合法的。

但是,我们偶尔会听到类似“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样的句子,即单音节动词“把”字句。冯胜利指出,“早期“把”字句产生于诗歌而成熟于韵文,后来用于口语和散文中的“把”字句不过是继承它们在诗歌韵文中成熟的那一部分……出现了今天的局面:两种“把”字句、两种使用环境。一是诗歌韵文中的“把”字句??继承并发展了成熟以后的“把”字的语法。二是散文口语中的“把”字句??继承发展了成熟以后的“把”字的语法。”[3]简言之,就是带有单音节动词的“把”字句在日常口语中是不存在的,它仅存在于诗歌、戏剧等韵文中。如:

(1)心烦欲把琴弦理,又不知李郎我那知音人现在何方,现在何方?(黄梅戏《女驸马?春风送暖到襄阳》)

(2)我主爷中把令传,将士纷纷取东川。恼恨军师见识浅,他道我胜不了那夏侯渊。(京剧《定军山》黄忠唱段)

(3)惜无载人酒,徒把凉泉掬。(唐?宋之问《温泉庄卧病寄杨七炯》)

由例(1)~例(3)可知,带有单音节动词的“把”字句是存在于黄梅戏、京剧和古诗词等韵文中的。然而在日常口语中,如果既要保证动词是单音节,又要避免“单轻双重”韵律规则和“普通重音”冲突的单音节动词“把”字句的出现,就只能让动词带上其他成分来同时满足“普通重音”和“单轻双重”两条韵律规则的要求。如:

(4)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5)且说两个防送公人,把林冲带来使臣房里寄了监。(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

(6)我毫无顾忌地拿起漆满茶垢的茶碗舀水喝,还把自己的水壶灌满。(余华《活着》第一章)

(7)林冲与妻到岳庙还香愿,正迎见高太尉的小衙内,把妻子调戏,被小人喝散了。(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

(8)那谈尔音被御史参了一本,朝廷差了一位甚么吴大人来,把他拿问,老弟你官复原职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

从例(4)~例(8)可以发现,在明清小说以及现代白话小说中,“把”字句动词后边往往需要带上一些成分或使用双音节动词。如:例(4)中,动词“送”的后边带上补语“进去”;例(5)中,动词“带”后边带上了补语“来”和表处所的宾语“使臣房”;例(6)同例(4)一样是在动词后面加上补语,例(7)和例(8)中,动词是双音节动词。通过在“把”字句动词后加入一些成分或使用双音节动词,有效地避免了“头重脚轻”型“把”字句的出现。

由上文可知,“把”字句在普通话口语中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动词不能挂单,但是在诗歌、戏曲、古诗词、现代歌曲等韵文中,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即“把”字句的动词往往会是一个单音节动词。其实,这两种情况可以并存且不矛盾,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把”字句的源头一样,都是从诗歌韵文中的“把”字句发展而来,只不过一个仍然在母体环境中使用,而另一个则从母体中脱离出来,逐渐发生演变,成为口语中不带单音节动词的“把”字句。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很好地区分和应用“把”字句。

四、把字句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

在对外汉语教学时,“把”字句挂单与否往往让学习者很头疼,甚至有些学习者会有意避免使用“把”字句。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教学可采取以下策略:

1.根据学习者情况,对“把”字句进行分阶段教学。对于汉语初学者,可以省略不讲“把”字句中动词的特殊情况,即“把”字句动词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但要注重其基本用法,教会他们使用“把”字句;对于中高级学习者,既要告诉他们“把”字句中动词的具体情况,也要从成因入手,告诉他们如今的“把”字句是有两种使用环境的。

2.结合歌谣等语料,对“把”字句的不同用法进行讲解并练习。在具体方法上,可以结合听说教学法,在具体讲解过程中融入一些民间歌谣,尤其是儿歌。中国民间歌谣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着许多语法知识点。儿歌是符合儿童理解特征的歌曲,从形式上来说也同样适用于汉语学习者,这样的句子短小有节奏,简单易识记。在对外汉语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歌谣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学唱歌谣情况下也能掌握?法知识点。如:

(9)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儿歌《一分钱》)

这首儿歌既包含了“把”字句单音节动词的特殊用法,又包含了“把”字句动词的一般用法,即包含了“把”字句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单音节动词的“把”字句,即“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前文中我们说过,单音节动词的“把”字句只出现在诗歌、戏曲等韵文中,《一分钱》是首儿歌,属于现代韵文,所以“把”字句中带有单音节动词是合理的。另一种情况是日常口语中的“把”字句,这类“把”字句动词后面常常带有其他成分,“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结合歌曲以及“把”字句两种使用环境对“把”字句的用法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把”字句动词挂单与否要看其使用环境。将这首歌谣引入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把它作为“把”字句教学的辅助形式,既让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韵律感。

3.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习者提供一些有关“把”字句且韵律节奏强的诗词、短文或名言警句。如:

(10)北风临大海,坚冰临河面。下有大波澜,对之无由见。求友须在良,得良终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变。欲知求友心,先把黄金炼。(唐?孟郊《求友》)

例(10)这样的诗词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这样不但讲解了“把”字句中动词的使用情况,而且可以慢慢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逐渐培养他们的汉语韵律感,真正做到乐中学、学中乐。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中国传统的戏曲节目,比如黄梅戏、京剧、豫剧等,这些曲种的唱词或念白也包含许多语法知识。如:

(11)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黄梅戏《天仙配》)

除了观看戏曲节目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经典曲目的演唱,让他们来学唱并表演这些戏曲,而且也可以在日常的练习中,增加诗歌、民谣、戏曲词的分值,使那些把汉语当做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能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深邃悠久。

五、结语

本文基于韵律句法的理论知识,重点分析“把”字句单音节动词使用与否的情况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明确“把”字句中单音节动词使用的语言环境,并指出“把”字句在现代汉语中呈现出两种不同情况。同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诗词、民谣、戏曲等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教师输出语法知识的可理解性,加深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既能增强自身的汉语韵律感,又能深入了解和学习独特的汉语知识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王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Z].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14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6.

[3]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6,50.

[4]冯胜利.韵律制约的书面语与听说为主的教学法[J].世界汉语教学,2003,(1).

[5]冯胜利.韵律与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语言科学,2007,(2).

[6]冯胜利.韵律句法学研究的历程与进展[J].世界汉语教学,2011,(1).

[7]李曼.基于韵律句法的对外汉语趣味教学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8]张莹.从韵律看黄梅戏唱词中的“把”字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路琪 山东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